中醫(yī)古籍
  • 《病理生理學》 (二)低滲性脫水

    低滲性脫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以失鈉多于失水,血清鈉濃度<130mmol/L(<130mEq/L),血漿滲透壓280mOsm/L為主要特征。

    1.原因和機制

    ⑴喪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補充水分: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大多是因嘔吐、腹瀉,部分是因胃、腸吸引術(shù)丟失體液而只補充水分或輸注葡萄糖溶液。

    ⑵大汗后只補充水分:汗雖為低滲液,但大量出汗也可伴有明顯的鈉丟失(每小時可丟失30~40mEq左右的鈉),若只補充水分則可造成細胞外液低滲。

    ⑶大面積燒傷:燒傷面積大,大量體液丟失而只補充水時,可發(fā)生低滲性脫水。

    ⑷腎性失鈉:可見于以下情況:①水腫患者長期連續(xù)使用排鈉性利尿劑(如氯噻嗪類、速尿及利尿酸等)時,由于腎單位稀釋段對鈉的重吸收被抑制,故鈉從尿中大量丟失。如再限制鈉鹽攝入,則鈉的缺乏更為明顯;②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時期,主要是腎小管液中尿素等溶質(zhì)濃度增高,故可通過滲透性利尿作用使腎小管上皮細胞對鈉、水重吸收減少;③在所謂“失鹽性腎炎”的患者,由于受損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對醛固酮的反應(yīng)性降低,故遠側(cè)腎小管(近年有人認為是集合管)細胞對鈉重吸收障礙;④Addison病時,主要是因為醛固酮分泌減少,故腎小管對鈉重吸收減少。對上述些經(jīng)腎失鈉的病人,如果只補充水分而忽略了補鈉鹽,就可能引起低滲性脫水。

    由此可見,低滲性脫水的發(fā)生,往往與措施不當(失鈉后只補水而不補充鈉)有關(guān)。這一點應(yīng)當引起充分的注意。但是,也必須指出,即使沒有這些不適當?shù)拇胧?,大量體液丟失本身也可以使有些患者發(fā)生低滲性脫水。這是因為大量體液丟失所致的細胞外液容量的顯著減少,可通過對容量感受器的剌激而引起ADH分泌增多,結(jié)果是腎臟重吸收水分增加,因而引起細胞外液低滲(低滲性脫水)。

    2.對機體的影響

    在細胞外液容量尚末減少時,由于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ADH分泌減少,故腎小管上皮細胞對水重吸收減少而導致腎臟排出的水分增多。因此,早期患者可排出較多的低滲尿。水分排出的增多一方面可使細胞外液容量進一步減縮,因而可使患者傾向于發(fā)生休克,另一方面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因而又具有一定的代償意義。如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仍然得不到恢復,則細胞外液可向滲透壓相對較高的細胞內(nèi)轉(zhuǎn)移,故細胞內(nèi)液并無丟失而細胞外液量則顯著減少,患者易發(fā)生休克,這是本型脫水的主要特點。此外由于血鈉濃度低,致密斑(位于遠曲小管起始部)的鈉負荷減輕。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活性增強,醛酮分泌增多,因而可使腎小管上皮細胞對鈉的重吸收增強,尿中Na+或Cl-排出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性增強也與細胞外液特別是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以致腎臟入球小動脈壓力降低、牽張感受器被興奮,從而使腎素釋放增多有關(guān)。

    當脫水進一步發(fā)展以致細胞外液容量嚴重不足時,又可因容量感受器受剌激而使ADH分泌增多,從而使腎臟重吸收水分增多,其結(jié)果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細胞外液容量,使之不致過分減少,另一方面則又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從而促使水分向細胞內(nèi)轉(zhuǎn)移。

    在臨床上,伴隨著休克傾向的出現(xiàn),患者往往有靜脈塌陷、動脈血壓降低、脈搏細速、四肢厥冷、尿量減少,氮質(zhì)血癥等表現(xiàn)。由于細胞外液特別是細胞間液顯著減少,因而患者皮膚彈性喪失,眼窩和嬰兒囟門內(nèi)陷。

    根據(jù)缺鈉程度和臨床癥狀,也可將低滲性脫水分為三度:①輕度:相當于成人每公斤體重缺失氯化鈉0.5g?;颊叱8衅7?、頭暈,直立時可發(fā)生昏倒(昏厥),尿中氯化鈉很少或缺如;②中度:每公斤體重缺失氯化鈉0.5g~0.75g。此時患者可有厭食、惡心嘔吐、視力模糊、收縮壓輕度降低、起立時昏倒、心率加快、脈搏細弱、皮膚彈性減弱、面容消瘦等表現(xiàn);③重度:每公斤體重缺失氯化鈉0.75g~1.25g,患者可有表情淡漠、木僵等神經(jīng)癥狀。最后發(fā)生昏迷,關(guān)有嚴重休克。

    3.防治原則

    除去除原因(如停用利尿藥)、防治原發(fā)疾病外,一般應(yīng)用等滲氯化鈉溶液及時補足血管內(nèi)容量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如已發(fā)生休克,要及時積極搶救。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