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老年性癡呆多由脾腎兩虛、髓??仗摚蚓耖L期抑郁,或變生于其他疾病之后所致。若新病者如能及時調(diào)治多數(shù)可逐漸恢復(fù);若病期過久者則痼疾難治。其中如屬暫時性腦缺血或心力衰竭引起者,待全身癥狀改善后,癡呆癥亦可恢復(fù)。

    若屬先天稟賦不足,遺傳因素引起者,則較難治療。一般可分下列幾個證型施治。

    1.脾虛痰阻

    主證:神思錯亂,忽笑忽歌,寡言少語,不飲不食,氣短乏力,面色白。舌體胖嫩,兼見齒痕,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健脾益氣,祛痰開竅。

    選方:洗心湯(《辨證錄》)。

    藥物:人參5g(另煎沖服)、茯神10g、半夏10g、陳皮8g、炙甘草5g、菖蒲10g、熟附子6g、棗仁9g、神曲10g。

    加減:全方合用,補脾胃以生心氣,除胸廓之痰濁并安心神。若兼脾虛肝乘,或肝郁化火者,可在方中加入柴胡、郁金、白芍、當(dāng)歸、丹皮、梔子等養(yǎng)肝血、清肝、舒肝之品。

    2.肝腎虛損

    主證: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神情呆滯,時而傻笑傻哭,語不達(dá)意,甚者衣著、飲食起居皆需人料理。本證可兼見腰膝酸痛,耳鳴眼花、氣短、乏力等癥。舌質(zhì)黯紅,苔薄白。脈細(xì)數(shù)或兼有弦象,尺脈弱。

    治法:滋補肝腎,健腦生髓。

    選方:還少丹(《醫(yī)方集解》)。

    藥物:熟地10g、杞子10g、山萸肉10g、肉蓯蓉9g、遠(yuǎn)志10g、巴戟天9g、小茴香8g、杜仲10g、懷牛膝10g、楮實子12g、茯苓10g、山藥12g、大棗3枚、五味子8g、石菖蒲8g,上藥煎湯服,每天或隔天1劑。

    加減:有虛煩內(nèi)熱癥者加地骨皮、知母;胃納差脾虛者加白術(shù)、山楂、谷麥芽;短氣、乏力甚者,酌加人參、黃芪、黃精等。

    3.痰火擾心

    主證:心煩溲赤,言行不經(jīng),與之食或厭薄而不吞,不與食或吞炭而后快。舌紅少苔,或舌苔黃膩,脈細(xì)數(shù)。

    治法:清心開竅,滌痰寧心。

    選方:清心滾痰丸(《沈氏尊生書》)。

    藥物:大黃、犀角、黃芩、皂角、青礞石、朱砂、沉香、麝香。本方為礞石滾痰丸加味而成,為一種中成藥,可配制或市售。

    加減:本方降火逐痰之力甚劇,體弱年高者,用量宜當(dāng)謹(jǐn)慎。若腎精不足,水不制火,心火妄亢者用二陰煎(《景岳全書》),藥物是:生地黃10g、麥冬10g、酸棗仁6g、甘草3g、玄參5g、黃連5g、茯苓5g、木通5g、燈芯草20根(或竹葉6g)、加蓮子芯、菖蒲治療。

    4.氣滯血瘀

    主證:善忘易驚,反應(yīng)遲鈍,神情淡漠,胸悶頭痛,少言寡語,或妄想離奇,多有外傷病史。舌質(zhì)紫黯,兼見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弦細(xì),或遲澀。

    治法:行氣活血,健腦開竅。

    選方: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

    藥物:赤芍、川芎各10g、桃仁15g、紅花20g、老蔥3根、大棗7枚、鮮姜10g、麝香0.02g(沖服)。

    加減:頭目脹痛加葛根、田七;胸悶脅脹滿加全瓜蔞、薤白;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枳實、厚樸。本方治療腦震蕩、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的后遺癥,有較好療效;方內(nèi)麝香一味,藥源稀少,價格高昂,有報道可用白芷代替。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