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證施治

    本病多屬由虛所致的內(nèi)風證,但常兼濕、兼痰、兼瘀,必須在臨癥上辨別清楚,療效才能顯著。

    1.肝腎陰虛

    主證:手足重滯震顫不定,肌肉僵硬,可有下頜抖動,四肢疼痛或麻木,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膩,脈弦細。

    治法: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選方: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藥物:白芍30g、阿膠10g(烊化)、生龜板10g、干地黃10g、麻仁30g、五味子10g、生牡蠣30g、麥冬10g、炙甘草5g、生雞子黃1個沖服、鱉甲10g。

    加減:若心中煩熱、失眠、便秘者加菊花、黃芩、梔子、鉤藤;頭痛較重,震顫頻繁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等以清熄風陽。

    2.氣血虧虛

    主證:手足麻木,動作遲緩,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自汗畏寒。舌體胖大,舌質(zhì)淡,或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活血通絡。

    選方:歸脾湯(《濟生方》)。

    藥物:黨參15g、黃芪20g、白術10g、茯神10g、酸棗仁10g、桂元肉8g、木香6g、炙甘草5g、當歸10g、遠志10g、生姜5片、大棗3個。

    加減:痛無定處,唇紺甲紫加丹參、川芎、地龍、三七等;脾虛納呆腹脹加厚樸、蒼術、陳皮。

    3.氣滯血瘀

    主證:手足震顫,屈伸不利,軀干肢體可疼痛,舌質(zhì)紫暗或多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脈細澀。

    治法:理氣舒郁,活血化瘀。

    選方:通竊活血湯(《醫(yī)林改錯》)。

    藥物:赤芍3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麝香0.02g(沖服)、老蔥10g、鮮姜10g、大棗10g、酒適量。

    加減:四肢關節(jié)酸痛明顯可選加威靈仙、秦艽,頭痛頭暈可加葛根、菊花;煩躁易怒,夜臥不安可加遠志,酸棗仁等。

    4.脾虛濕聚痰飲內(nèi)停

    主證:手足震顫、下頜、舌肌、頭部也可震顫,口角流涎,身重,伴有不定位的肌肉疼痛。食少便溏,畏寒肢冷。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祛濕,化痰熄風。

    選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

    藥物:半夏10g、天麻10g、茯苓10g、橘紅8g、白術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個。

    加減:若見氣短乏力較甚者,可酌加黃芪、黨參以增強補氣之功;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