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姜(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擘味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柴胡黃芩之苦。以后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麥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半在表。則榮衛(wèi)爭之。辛甘解之。姜棗以和榮衛(wèi)。
成氏云。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取利。其于不外不內(nèi)。半表半里。是當和解則可也。小柴胡。和解表里之劑。
王三陽云。此證在半表半里。或中風(fēng)。或傷寒。三四日得之也。或有傳經(jīng)而得?;蛑敝写私?jīng)。始終不傳者。醫(yī)人但見一證。而以脈合之。盒飯照此方治藥。不可汗下。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
后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嘔。無用半夏之辛。溫?zé)嵋撕/熅垡丝?。栝蔞實苦寒。以泄胸中蘊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zé)嵘?。二物為當?/p>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去大棗之甘。咸以軟之。痞硬者。加牡蠣之咸。
王三陽云。不如枳桔穩(wěn)當。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nèi)經(jīng)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腎。則水益堅。故去黃芩。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加桂以發(fā)汗。
王三陽云。加桂句。亦要顧寒多熱少。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咳者。氣逆也。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nèi)經(jīng)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姜以干姜之熱也。
婁氏云。亦有肺熱而嗽者。亦有風(fēng)邪未散而嗽者。但咳與嗽不同。五味干姜當斟酌。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邪氣乘虛。
傷人則深。針經(jīng)曰。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衛(wèi)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發(fā)殘。理薄。煙垢落。當是時。遇賊風(fēng)。則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虛。
自表之里。而結(jié)于脅下。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此為自外之內(nèi)。經(jīng)絡(luò)與臟腑相連。邪氣隨經(jīng)必傳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上焦為邪高。邪漸傳里為痛下。里氣與邪氣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嘔也。與小柴胡湯。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服柴胡湯已??收摺訇柮饕?。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湯。表邪已而渴。里邪傳于陽明也。以陽明治之。
王三陽云。前條渴者去半夏。柴胡證已具。未服柴胡湯。先見渴證者也。此條渴者。
已服柴胡湯。外證已除而又渴者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因下之而脅痛。不可與柴胡。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則邪氣在半表半里。未為實。反二三下之。虛其胃氣。損其津液。邪蘊于里。故不能食而脅下滿痛。胃虛。為熱蒸之。熏發(fā)于外。
面目及身悉黃也。頸項強者。表仍未解也。小便難者。內(nèi)亡津液。雖本柴胡湯證。然以里虛。下焦氣澀。而小便難。若與柴胡湯。又走津液。后必下重也。不因飲水而嘔者。
柴胡湯證。若本因飲而嘔者。水停心下也。金匱要略曰。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飲水者。水停而嘔。食谷者。物聚而噦。皆非小柴胡湯所宜。二者皆柴胡湯之戒。不可不識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上文宜用柴胡而反下之道。至脅痛項強。小便難利。柴胡為藥劑。若本病項強脅滿者。正宜用柴胡而非其例矣。故申言之。
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者。表未解也。脅下滿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則手足通熱。邪在里。則手足厥寒。今手足溫者。知邪在表里之間也。與小柴胡湯。以解表里之邪。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脈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者。當作里有虛寒治之。與小建中湯。溫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氣自表之里。里氣不利所致。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除傳里之邪。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姜(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擘味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柴胡黃芩之苦。以后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麥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半在表。則榮衛(wèi)爭之。辛甘解之。姜棗以和榮衛(wèi)。
成氏云。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取利。其于不外不內(nèi)。半表半里。是當和解則可也。小柴胡。和解表里之劑。
王三陽云。此證在半表半里。或中風(fēng)。或傷寒。三四日得之也。或有傳經(jīng)而得?;蛑敝写私?jīng)。始終不傳者。醫(yī)人但見一證。而以脈合之。盒飯照此方治藥。不可汗下。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
后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嘔。無用半夏之辛。溫?zé)嵋撕/熅垡丝?。栝蔞實苦寒。以泄胸中蘊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zé)嵘?。二物為當?/p>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去大棗之甘。咸以軟之。痞硬者。加牡蠣之咸。
王三陽云。不如枳桔穩(wěn)當。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nèi)經(jīng)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腎。則水益堅。故去黃芩。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加桂以發(fā)汗。
王三陽云。加桂句。亦要顧寒多熱少。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咳者。氣逆也。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nèi)經(jīng)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姜以干姜之熱也。
婁氏云。亦有肺熱而嗽者。亦有風(fēng)邪未散而嗽者。但咳與嗽不同。五味干姜當斟酌。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邪氣乘虛。
傷人則深。針經(jīng)曰。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衛(wèi)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發(fā)殘。理薄。煙垢落。當是時。遇賊風(fēng)。則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虛。
自表之里。而結(jié)于脅下。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此為自外之內(nèi)。經(jīng)絡(luò)與臟腑相連。邪氣隨經(jīng)必傳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上焦為邪高。邪漸傳里為痛下。里氣與邪氣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嘔也。與小柴胡湯。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服柴胡湯已??收摺訇柮饕?。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湯。表邪已而渴。里邪傳于陽明也。以陽明治之。
王三陽云。前條渴者去半夏。柴胡證已具。未服柴胡湯。先見渴證者也。此條渴者。
已服柴胡湯。外證已除而又渴者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因下之而脅痛。不可與柴胡。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則邪氣在半表半里。未為實。反二三下之。虛其胃氣。損其津液。邪蘊于里。故不能食而脅下滿痛。胃虛。為熱蒸之。熏發(fā)于外。
面目及身悉黃也。頸項強者。表仍未解也。小便難者。內(nèi)亡津液。雖本柴胡湯證。然以里虛。下焦氣澀。而小便難。若與柴胡湯。又走津液。后必下重也。不因飲水而嘔者。
柴胡湯證。若本因飲而嘔者。水停心下也。金匱要略曰。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飲水者。水停而嘔。食谷者。物聚而噦。皆非小柴胡湯所宜。二者皆柴胡湯之戒。不可不識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上文宜用柴胡而反下之道。至脅痛項強。小便難利。柴胡為藥劑。若本病項強脅滿者。正宜用柴胡而非其例矣。故申言之。
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者。表未解也。脅下滿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則手足通熱。邪在里。則手足厥寒。今手足溫者。知邪在表里之間也。與小柴胡湯。以解表里之邪。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脈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者。當作里有虛寒治之。與小建中湯。溫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氣自表之里。里氣不利所致。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除傳里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