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溫)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涌以赤小豆之酸。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素有宿昔之積。結于脅下為痞。今因傷寒。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助。使臟之真氣。
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而死。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里。表熱者身熱也。里熱者內熱也。本因吐下后。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而純?yōu)槔餆?。則邪熱結而為實。
此以表熱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惡風無時。若邪氣純在里。則更不惡風。
以時時惡風。知表里俱有熱也。邪熱結而為實者。則無大渴。邪熱散漫則渴。今雖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未為結實。邪氣散漫。熏蒸焦隔。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生津。
傷寒無大熱??谠锟省P臒1澄汉?。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者。為身無大熱也。口燥渴心煩者。當作陽明病。然以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所以屬太陽也。背為陽。背惡寒??谥泻驼摺I訇幉∫?。當與附子湯。今口燥而渴。
背雖惡寒此里也。則惡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惡寒。與白虎湯。和表散熱。加人參。止渴生津。
吳氏云。石膏辛寒。解足陽明經本熱。蒸蒸發(fā)熱。潮熱。表里皆熱。舌燥煩渴之圣藥也。且時時者。時或惡風而不常也。背上惡者。但覺微惡而不甚也。所有盛熱燥渴而用。則無疑矣。若夫表證惡寒。常在背上。惡寒而不燥渴者。切不可用。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湯??收咭宋遘呱?。非白虎所宜。
大渴欲水。無表證者。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以散里熱。臨病之工。大宜精別。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硬而眩者。少陽也。頸項強者。太陽也。刺大椎肺俞。以瀉太陽之邪。而以太陽脈。下項挾脊故爾。肝俞以瀉少陽之邪。以膽為肝之腑故爾。太陽為在表。少陽為在里。明是半表半里證。前第八證云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是發(fā)汗攻太陽之邪。少陽之邪。益甚于胃。以發(fā)譫語。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陽之邪。太陽之邪。乘虛入里。必作結胸。經曰。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fā)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里??膳c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
(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著。二卷。作者從訪驗尸體后所見,提出對于臟腑解剖的己見。并載自定義方劑、及附方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溫)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涌以赤小豆之酸。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素有宿昔之積。結于脅下為痞。今因傷寒。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助。使臟之真氣。
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而死。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里。表熱者身熱也。里熱者內熱也。本因吐下后。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而純?yōu)槔餆?。則邪熱結而為實。
此以表熱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惡風無時。若邪氣純在里。則更不惡風。
以時時惡風。知表里俱有熱也。邪熱結而為實者。則無大渴。邪熱散漫則渴。今雖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未為結實。邪氣散漫。熏蒸焦隔。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生津。
傷寒無大熱??谠锟省P臒1澄汉?。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者。為身無大熱也。口燥渴心煩者。當作陽明病。然以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所以屬太陽也。背為陽。背惡寒??谥泻驼摺I訇幉∫?。當與附子湯。今口燥而渴。
背雖惡寒此里也。則惡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惡寒。與白虎湯。和表散熱。加人參。止渴生津。
吳氏云。石膏辛寒。解足陽明經本熱。蒸蒸發(fā)熱。潮熱。表里皆熱。舌燥煩渴之圣藥也。且時時者。時或惡風而不常也。背上惡者。但覺微惡而不甚也。所有盛熱燥渴而用。則無疑矣。若夫表證惡寒。常在背上。惡寒而不燥渴者。切不可用。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湯??收咭宋遘呱?。非白虎所宜。
大渴欲水。無表證者。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以散里熱。臨病之工。大宜精別。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硬而眩者。少陽也。頸項強者。太陽也。刺大椎肺俞。以瀉太陽之邪。而以太陽脈。下項挾脊故爾。肝俞以瀉少陽之邪。以膽為肝之腑故爾。太陽為在表。少陽為在里。明是半表半里證。前第八證云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是發(fā)汗攻太陽之邪。少陽之邪。益甚于胃。以發(fā)譫語。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陽之邪。太陽之邪。乘虛入里。必作結胸。經曰。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fā)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里??膳c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