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 腰椎骨質增生癥

    腰椎骨質增生癥為“腰椎退行性(肥大性)骨關節(jié)病”之俗稱,是中老年人?;嫉囊环N慢性退行性病變,常累及負重和活動范圍較大的關節(jié),主要病理改變以退變和骨質增生為主。臨床表現(xiàn):早期患者自覺腰部有僵硬感,以晨起為重,活動后稍減,但勞累后則酸痛加重。逐漸表現(xiàn)為間歇性腰背酸痛、沉重,活動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偶爾可至小腿,腰前屈或搬重物、坐勢不良、床墊太軟等均可加重癥狀,但未發(fā)作間期可完全正常。少數(shù)病人出現(xiàn)脊髓或神經根受壓、刺激癥狀,急性發(fā)作或癥狀加劇時甚至可臥床不起?;颊叨嘣?0~40歲以上,男多于女。

    本病屬于中醫(yī)“腰痛”、“骨痹”等范疇。

    (一)起居調養(yǎng)法

    急性期宜臥床休息,以使腰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松弛,減輕壓迫癥狀,阻斷惡性循環(huán)。一般需臥床1~2周。緩解期要注意腰背部功能鍛煉(參見體育調養(yǎng)法一節(jié)),有些病人由于顧慮被“骨刺”刺傷,不敢正?;顒?,影響治療和康復,這種顧慮是完全不必要的。

    另外還應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風、寒、濕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或誘發(fā)疼痛。

    (二)飲食調養(yǎng)法

    處方:山羊(黑者為佳)血500毫升,過路黃根300克,白酒1500毫升。

    用法:新鮮山羊血凝固后切成小薄片,曬干,與過路黃根共同浸泡于白酒中,一周以上可飲用。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藥物調養(yǎng)法

    處方:熟地45克,鹿含草30克,骨碎補30克,雞血藤30克,淫羊藿15克,肉蓯蓉15克,萊菔子6~9克。

    用法:每劑煎煮3次,得濾液共450毫升,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四)針灸調養(yǎng)法

    1.毫針刺法

    取穴:相應夾脊穴,殷門,委中,人中。

    針法:各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病情較重者每日針治1次,一般隔日治療1次為宜。10次為1療程。

    其中殷門穴用強刺激,直刺2~3寸,局部有麻電感,針感放散上至臀部,下至足底;委中直刺0.5~1寸,有熱脹感上至腰部,下至足心傳散;人中穴橫刺從上向下刺入,進針0.5~1寸,針感以局部痛感為主,捻轉時有酸脹感。其它夾脊穴可進針1~1.5寸,有酸脹沉重感放散整個腰部。

    2.回旋灸法

    主穴:患病椎體及附近阿是穴(壓痛點)、大椎、大杼、陽陵泉、懸鐘、曲池。

    配穴:風池、命門、足三里、腎俞、三陰交、風市、合谷。

    方法:每次選主穴3~4穴,配穴2~3穴。將燃著的艾條在皮膚上方往返回旋熏灸,每穴每次10~15分鐘,每日灸1次,10次為1療程。各療程之間間隔5天。

    (五)按摩調養(yǎng)法

    臨床癥狀不甚嚴重者,采用保守療法和按摩療法治療,可以緩解肌肉痙攣,調整關節(jié)突扭錯,分離局部粘連。手法如下:

    1.準備手法

    患者仰臥位。以右側為例。按壓太溪、解溪穴,提拉踝關節(jié),按壓足三里穴,牽引、提拉股四頭肌聯(lián)合腱,按壓風市、沖門、環(huán)跳穴。各穴位、部位操作均為1分鐘。

    患者俯臥位。按壓承山、委中、殷門、承扶穴各1分鐘。

    2.治療手法

    患者仰臥位。術者立于患者右側,以右腋夾持患者右足踝部,左手掌搭于右患肢膝關節(jié)的前側。右肘屈曲,以前臂背側從患肢背側插入,搭于左前臂中1/3處。此時術者用力夾持患肢向下牽引1分鐘。然后以右手掌托住小腿后側,左手掌托住股骨大粗隆,以強力屈曲髖、膝關節(jié),以左手拇及食指捏住股四頭肌聯(lián)合腱向后推捺,并向前提拉。同時屈曲膝關節(jié),并囑患者用力屈伸蹬空,反復3~4次。

    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左手掌根沿右側背伸肌自上而下旋轉揉按,至骶髂關節(jié)平面為止。反復2~3次。同法施于對側。

    術者兩手拇指分別置于腰4~5平面之兩側骶棘肌外緣,同時向中線擠壓。待拇指分別推到骶棘肌肌腹中部(相當于大腸俞穴)時,拇指依皮膚之滑動,向下稍滑,并持續(xù)用力按壓至最大指力約半分鐘,再用力向上推擠并向外旋轉,逐漸放松壓力。拇指在原處輕輕揉按。

    術者兩拇指沿骶棘肌向下移動至髂骨后上棘內緣,相當腰5骶1平面關元俞穴,用力向下按壓半分鐘。

    術者兩手拇指置于腰5骶1平面骶棘肌外緣,稍向內推即用力向下按壓,持續(xù)半分鐘后,拇指向上滑動并向外旋轉放松。

    患者兩手攀住床頭,一助手站在床尾,持握患者兩足踝上部,徐徐向下牽引半分鐘,此時術者右手掌搭于腰4~5平面之背側,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上,兩手掌重疊在患者腰部左右揉,反復4~5次,最后再用力按壓一次。再揉再按壓,反復3~4次。揉時應使患者腰部帶動軀體、肢體放松式動。

    患者側臥位,患(右)側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髖膝關節(jié)屈曲位,放于左下肢之上,右上肢放在背后。術者立于背側,左肘放于右肩前側,右肘置于右髂骨翼后側,左肘向后,右肘向前,用力向前后相反方向突然斜扳。同法施于對側。注意用力適中,不可過猛過大。

    患者仰臥位。雙膝屈曲,小腿立于床上。術者左手插于兩膝腘窩下使雙膝并攏。右手持握雙側踝前部,將患者兩足同時抬起,使膝關節(jié)作正反方向旋轉。然后術者左前臂橫壓于雙膝下部,強屈膝、髖關節(jié),在強屈下推向外側,再拉至內側,再移至正位強屈。最后分別牽引雙下肢,并使雙下肢作屈伸活動。同時患者配合手法作自由蹬空動作。

    最后重復做準備手法一遍,結束手法。

    (六)貼敷調養(yǎng)法

    取穴:病變椎體及附近阿是穴。

    處方:鵝不食草2500克,透骨草2500克,木澤蘭5000克,生川烏750克,馬錢子7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用60克,先以200毫升水煮開后,將其炒5~8秒,再加45%酒精(白酒)20毫升調勻,裝入紗布袋,待溫度適宜時貼敷穴位上,以紗布繃帶包扎,固定。每日1次,每次敷2~3小時,3天更換一次藥料,仍同法使用。6次為一療程,各療程間宜間隔3天。

    (七)熱熨調養(yǎng)法

    處方:桃仁50克,紅花75克,川芎50克,牡蠣100克,地龍50克,冰片15克,炮山甲50克,沒藥50克,木瓜75克,草烏40克,炙甘草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視病變面積大小取適量藥粉,用適量白酒、老陳醋各半,調糊,外敷于病變局部,約0.5~0.7厘米厚,上覆以塑料薄膜或不吸水紙,以防過早干燥,外用紗布繃帶固定?;蚩p制內襯塑料薄膜的方形紗布袋,上留口,將藥糊裝袋,緊貼于患部,于布袋兩邊各系兩根布條束定于腰腹部。每次敷7小時,每日1次。在外敷期間,每日兩次以電熨斗放于藥袋上熱熨,溫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過熱則移開,再涼再熨,每次熨15分鐘左右。

    熨貼過程中可有皮膚瘙癢等反應,多屬正常。若屬嚴重皮膚過敏(潰爛、腫痛等)則停用本法。

    (八)洗浴調養(yǎng)法

    處方:山楂25克,五味子25克,川椒25克,赤芍15克,紅花15克,生川烏10克,生草烏10克,甘遂10克,芫花10克,透骨草20克,蒼術15克,老陳醋500克。

    用法:上藥共切碎,以紗布包裹,放入2000毫升水中,浸泡20分鐘,煮沸25分鐘,納入陳醋。待溫度適宜時洗浴患處。每次45分鐘,每日2次。

    本方具有舒筋活絡,祛淤止痛,軟堅散結,除濕散寒之功效,對于骨質增生癥控制癥狀繼續(xù)發(fā)展有較好效果。

    (九)體育調養(yǎng)法

    本法宜在其它調養(yǎng)法之后進行,一則增強鍛煉效果,二則可以減少疼痛等不適。

    1.俯臥位

    (1)患者雙下肢交替做后伸上舉動作。

    (2)腹部墊軟枕,兩上肢外展,兩手抓握住床邊,雙下肢(或單肢交替)同時做后伸上舉動作。逐漸可于踝部懸吊重物,做抗阻力性后伸上舉鍛煉。

    (3)姿勢同上,雙下肢固定不動。上身逐漸向后抬起做背伸運動;熟煉后,再于前臂部懸吊重物,做抗阻力性背伸運動。

    (4)兩上肢后伸,兩下肢及上胸部同時離床,做背伸運動,如是維持數(shù)秒后,再行恢復俯臥位休息片刻。再重復數(shù)次。

    2.仰臥位

    (1)頭和四肢支撐過伸法:即以頭、肘及雙足為著力點,用力將軀干和下肢離開床面做過伸鍛煉。

    (2)頭和雙足支撐過伸法:即以頭和雙足為著力點,兩上肢置胸前方,用力將大腿和軀干抬離床面作過伸鍛煉。

    (3)雙手和雙足支撐過伸法:以兩手掌和雙足為著力點,頭部、胸部和大腿均離開床面做過伸運動。此動作難度較大,如能力不支,因人而異可適當調整幅度。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