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有一患者,瘀血失砭,脹痛煩渴,縱飲涼童便,渴脹頓止,以蘿卜細搗涂之,瘀血漸散,已而患處作癢,仍涂之。癢止后,口干作渴,小腹引陰莖作痛,小便如淋,時出白津,此肝經郁火也,遂以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飲之,諸證悉退;再用養(yǎng)血等藥而安。夫小腹引陰莖作痛等證,往往誤認為寒證,投以熱劑,則諸竅出血,或二便不通,以及危殆,輕亦損其目矣。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有一患者,瘀血失砭,脹痛煩渴,縱飲涼童便,渴脹頓止,以蘿卜細搗涂之,瘀血漸散,已而患處作癢,仍涂之。癢止后,口干作渴,小腹引陰莖作痛,小便如淋,時出白津,此肝經郁火也,遂以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飲之,諸證悉退;再用養(yǎng)血等藥而安。夫小腹引陰莖作痛等證,往往誤認為寒證,投以熱劑,則諸竅出血,或二便不通,以及危殆,輕亦損其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