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放射診斷學(xué)》 二、正常膽道造影表現(xiàn)

    正常膽囊:口服法造影劑在小腸被吸收,經(jīng)門靜脈至肝臟,由肝臟排泄入膽管,在膽囊內(nèi)貯存且濃縮。正常膽囊于服藥后12-15h顯影較好,密度均勻。膽囊常為茄形或梨形致密影,長(zhǎng)7-10cm,寬約3-4cm,位于右上腹肝下緣下方。服碘番酸所見膽囊的密度較大,一般大于肋骨。脂餐后0.5h照片,??梢娍偰懝茱@影,同時(shí)見膽囊影縮小。脂餐后1h膽囊縮小到原來的2/3左右,有時(shí)可完全排空。靜脈法造影時(shí),一般于1-2h膽囊顯影良好,其密度較口服法者淡些。

    正常膽管:靜脈法造影一般在注藥后30-40min,總膽管及總肝管顯示較為清楚,以后漸不清晰??诜ㄔ煊翱偰懝茱@影僅在脂餐后照片可能見到。各種直接顯示膽管的造影效果較好,除見總膽管、總肝管外,并可見左、右肝管及其肝內(nèi)的一些分支。正常膽管充盈時(shí)輪廓光滑、粗細(xì)勻稱、密度均勻??偰懝艿膶拸剑ㄖ睆剑┮话銥?.5-0.7cm(靜脈法),直接膽管造影較靜脈法所見者稍寬,但不應(yīng)超過1.2cm。膽囊管寬約0.2-0.3cm,可見螺旋皺襞。

    膽道解剖示意圖

    圖5-45 膽道解剖示意圖

    1.膽囊底部2.體部 3.漏斗部 4.頸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