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從新》 苦參

    瀉濕熱、祛風.

    大苦燥濕.大寒勝熱.沉降入腎.消癰解毒.明目止淚.(淚為肝熱.)治夢遺滑精.(白術牡蠣倍之、雄豬肚丸、亦治赤白帶下.)熱痢血?。兿虑逖?、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腸風瀉血.溺赤黃膽.又能祛風(熱極生風.)殺蟲.(蟲因濕生.)治大風疥癩眉脫.又能解酒毒.(酒為濕熱之最.)肝腎虛而無熱者忌.(其氣能傷腎、沈括夢溪筆談云∶久用苦參擦牙、逐病腰痛、由其氣傷腎也.)糯米泔浸去腥氣.蒸.元參為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