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丈夫婦人一切風(fēng)虛勞氣喘嗽發(fā)熱并宜服之敗龜虎骨(各半兩)官桂木香(各一兩)海桐皮防風(fēng)當歸赤芍藥木通(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青蒿烏梅各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又法加柴胡熟地黃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