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某,女,24歲,高村人。頸項瘰疬近半年,不痛,皮色如常,按之堅硬,推之可動,大者如杏核,小者如黃豆,顆顆成串。地區(qū)醫(yī)院診斷為淋巴結(jié)核,服抗結(jié)核藥三月無效。
患者形瘦神疲,頭眩少寐,五心煩熱,顴赤盜汗,舌紅無苔,脈弦細數(shù)。
由脈癥觀之,瘰疬屬陰虛火旺,邪毒內(nèi)結(jié)。治當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擬:
全蟲15g 蜈蚣5條甲珠15g 土元15g 露蜂房15g
上藥研細,分20包,早晚各1包,用歸芍地黃湯(當歸10g ,白芍15g ,生地24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澤瀉10g )送服。
散藥未盡,瘰疬全消。
按:瘰疬一證,本為肝腎陰虛,標為氣郁痰結(jié),病程較長,似此短期(七天)治愈者頗少,故志之。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某,女,24歲,高村人。頸項瘰疬近半年,不痛,皮色如常,按之堅硬,推之可動,大者如杏核,小者如黃豆,顆顆成串。地區(qū)醫(yī)院診斷為淋巴結(jié)核,服抗結(jié)核藥三月無效。
患者形瘦神疲,頭眩少寐,五心煩熱,顴赤盜汗,舌紅無苔,脈弦細數(shù)。
由脈癥觀之,瘰疬屬陰虛火旺,邪毒內(nèi)結(jié)。治當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擬:
全蟲15g 蜈蚣5條甲珠15g 土元15g 露蜂房15g
上藥研細,分20包,早晚各1包,用歸芍地黃湯(當歸10g ,白芍15g ,生地24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澤瀉10g )送服。
散藥未盡,瘰疬全消。
按:瘰疬一證,本為肝腎陰虛,標為氣郁痰結(jié),病程較長,似此短期(七天)治愈者頗少,故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