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侶山堂類辯》 發(fā)汗利水辯

    作者: 張志聰

    夫汗之生源有二∶一出于充膚、熱肉之血,血之液化而為汗,此表汗也;一出于陽明胃腑,乃水液之汗也。是以表汗止可微取,恐血液傷而陽氣脫;若水液之汗,不妨如水淋漓。麻黃湯發(fā)表之劑也,麻黃空細如毛,能開發(fā)皮毛間之閉邪。植麻黃之地,冬不積雪,能通陽氣于至陰之下。又肺主皮毛,故配杏子以利肺氣,蓋內(nèi)竅通而外竅始通也。如配石膏,乃直從陽明而發(fā)水液之汗,又非發(fā)表之劑矣。(配一味即大相徑庭,立方加減,可輕忽歟?。┤缧”悴焕?,用麻黃、杏子配八正散,內(nèi)加二味,其應如響,蓋外竅通而內(nèi)竅通,上竅通而下竅即利矣。予在苕溪,治一水腫者,腹大,膚腫,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類,小便仍淋漓,痛苦萬狀。予曰∶此雖虛證,然水不行則腫不消,腫不消則正氣焉能平復?時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湯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若傾數(shù)桶水者,被褥幃簿,無不濕透。病者云∶昨服藥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注,不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也。至天明,不意小水復來,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今腹?jié)M、腫脹俱消,痛楚盡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則治其標耳!子之病因火土傷敗,以致水泛,乃久虛之證也。火即人之元氣,必待脾氣、元氣復,而后可保其萬全。予即解維,寫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蒼術(shù)、濃樸、炮姜、熟附子,每日令濃煎溫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藥一料,每日巳未時服之,即止其湯藥。半載后,病者之兄,備土物來謝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如此之證,水雖行而正氣不復,后仍腫脹而死者比比,此命不應絕,非予之功也。雖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若初腫之時,行去其水,正氣易于平復,醫(yī)者不知發(fā)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藥利之,腫或減而無尾閭之泄,猶以鄰國為壑耳!如久服疏利之藥,則正氣日消,水留日久,則火土漸滅,然后以此法行之,無濟于事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