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問·刺熱病論》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人身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彌漫,外受陽分之邪,與內發(fā)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即絕,故病名陰陽交而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者。下衣冠文物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裱哉撸鞘е?,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谷以生津液,發(fā)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氣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谷,其邪已泄而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徒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氣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俾者,倚藉之謂。其病雖留連,其壽可立待而傾也。古論曰∶汗出脈躁盛者死。若邪去而精氣存,脈必靜矣,今脈與汗不相應,則邪未去而精氣不勝病氣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復熱,精卻邪勝,二也;脈與汗不相應,三也。今現(xiàn)三死證,不見一生證,雖似愈,必死也。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素問·刺熱病論》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人身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彌漫,外受陽分之邪,與內發(fā)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即絕,故病名陰陽交而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者。下衣冠文物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裱哉撸鞘е?,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谷以生津液,發(fā)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氣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谷,其邪已泄而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徒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氣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俾者,倚藉之謂。其病雖留連,其壽可立待而傾也。古論曰∶汗出脈躁盛者死。若邪去而精氣存,脈必靜矣,今脈與汗不相應,則邪未去而精氣不勝病氣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復熱,精卻邪勝,二也;脈與汗不相應,三也。今現(xiàn)三死證,不見一生證,雖似愈,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