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是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主要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尤海燕老師主講,國訊醫(yī)藥網(wǎng)絡科技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制作而成。 整個課程包括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部分,上篇主要為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的基礎理論,共四章;后篇主要講述各種飲食的臨床應用,分為十二章。
查古籍
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是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主要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尤海燕老師主講,國訊醫(yī)藥網(wǎng)絡科技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制作而成。 整個課程包括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部分,上篇主要為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的基礎理論,共四章;后篇主要講述各種飲食的臨床應用,分為十二章。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兩手之脈名氣口,主五臟之陰,頸旁動脈名人迎,主六腑之陽,義詳十二經(jīng)絡篇。熱病三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陽熱之邪盛于陽經(jīng)也。蓋人迎為陽明之脈,陽明行氣于三陽,故當治諸陽經(jīng),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再實其陰氣,以補其不足。如身熱甚,而氣口、人迎之脈皆靜者,脈證不合,本元氣敗,不能與邪爭,故脈反靜,為死之征,不可妄治也。如其可以治者,急取之,若不汗出,則通腑以泄之可也。五十九刺者,經(jīng)穴針法,詳針灸篇,不錄。
熱病七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脈口即氣口,又名寸口,動喘而短者,短為肺脈,邪入手太陰肺經(jīng),故刺手大指間肺經(jīng)之井穴。脈口動喘,其人迎亦必躁盛可知,熱病七八日之久,故當急刺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脈微小及代,皆邪熱深陷而元氣脫,故溲血口干,而死之速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此即精卻而邪勝者也,故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shù),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出者,勿腠刺之。
熱病七八日而脈不躁,邪氣深沉之象,或躁而不散數(shù),其元氣尚未敗,三日中或得汗解。如三日不汗,其元氣敗而邪更深,四日必死矣,凡此等日久未曾汗出者,多是死證,勿妄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