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穬麥蘗

    《中藥大辭典》:穬麥蘗拼音注音Kuànɡ Mài Niè別名

    麥芽(《綱目》)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裸麥發(fā)芽穎果。

    生境分布

    我國西部常有救培。

    原形態(tài)

    裸麥,又名:穬麥(《別錄》),草麥(《山西通志》)。

    一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稈直立,光滑,具4~5節(jié)。葉鞘光滑,大部短于節(jié)間或最基部者長于節(jié)間,先端兩側(cè)具有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1~2毫米;葉片長9~23厘米,寬8~16毫米,微粗糙。穗狀花序直立,呈四棱形,成熟后黃棕色或帶紫色,長4~8厘米(芒除外),寬1.8~2厘米;小穗長約1厘米;穎基部線形,稀被短柔毛,先端狹窄呈芒狀,芒細(xì)弱,長約1厘米;外稃光滑,僅頂部具短硬毛,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強(qiáng)壯,基部扁,長10~13厘米。成熟后的穎果肥大易脫落,長約7毫米,徑約3毫米。

    性味

    ①《別錄》:"溫。"

    ②《綱目》:"咸,溫,無毒。"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治食積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

    ①《別錄》:"消食和中。"

    ②《藥性論》:"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癥積,能催生落胎。"

    ④張元素:"補(bǔ)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

    ⑤《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穬麥蘗拼音注音Kuànɡ Mài Niè別名

    麥芽

    英文名fruit of Highland Barley malt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陶弘景:穬麥,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言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谷異也。

    2.《唐本草》:穬麥性寒,陶云性熱,非也。復(fù)云作屑與合谷異,此皆江東少有,故斟酌言之耳。

    3.《四聲本草》:穬麥,先患冷氣人即不相當(dāng)。大麥之類,四川人種食之。山東、河北人正月種之,名春穬,形狀與大麥相似。

    4.《本草綱目》:《別錄》麥蘗附見穬麥下,而大麥下無之,則作蘗當(dāng)以穬麥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裸麥的發(fā)芽穎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rdeum vulgare L.var. nudum Hook.f.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發(fā)芽,但以春、秋季為宜,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西部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西部地區(qū)常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裸麥,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光滑,高100-120cm。具4-5節(jié)。葉鞘光滑,大部短于節(jié)間或最基部者長于節(jié)間,頂端兩側(cè)具有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1-2mm;葉片長9-23cm,寬8-15mm,微粗糙,穗狀花序直立,呈四棱形,成熟后黃棕色或帶紫色,長4-8cm(芒除外),寬1.8-2cm;小穗長約1cm;穎基部線形,稀被短柔毛,先端狹窄呈芒狀,芒細(xì)弱,長約1cm;外稃光滑,僅頂部具短硬毛,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強(qiáng)壯,基部扁,長10-13cm。成熟后的穎果肥大易脫落,長約7mm,徑約3mm。

    性味

    咸;溫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主食積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消食和中。

    2.《藥性論》: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3.《日華子本草》: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癥積,能催生落胎。

    4.張元素:補(bǔ)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

    5.《本草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
  • 《中藥大辭典》:薄荷油拼音注音Bò He Yóu出處《重慶堂隨筆》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性狀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qiáng)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