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治療痔瘡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fā)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紀都可發(fā)病,但隨著年紀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們國家,痔是最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在美國,痔的發(fā)病率約為5%。

    病因

    關于痔的病因主要有兩種學說。首要是靜脈曲張學說,認為痔是直腸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

    二是肛墊下移學說:在肛管粘膜下有一層環(huán)狀的由靜脈(或稱靜脈竇)、平滑肌、彈性組織和結締組織組成的肛管血管墊,簡稱“肛墊”,其起閉合肛管、節(jié)制排便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肛墊疏松的附著于肛管肌上,排便時主要受到向下的壓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縮作用縮回肛管內。彈性回縮作用減弱后,肛墊則充血、下移形成痔。

    三是遺傳學說,目前尚無確切證據。痔瘡患者常見家族史,可能與食物、排便習慣及環(huán)境有關。

    分類

    痔按發(fā)生部位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在肛管皮膚與直腸黏膜的連接處有一條鋸齒狀的可見的線叫肛管齒狀線。在齒狀線以上的為內痔,是肛墊的支持結構、靜脈叢及動靜脈吻合支發(fā)生病理改變或移位,被覆直腸黏膜,由于內括約肌收縮,肛墊以Y型溝分為左側、右前側、右后側三塊,因此內痔常見于左側、右前側及右后側;在齒狀線以下為外痔,被覆肛管黏膜,可分為結締組織性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兼有內痔和外痔的為混合痔,是內痔通過靜脈叢與相應的外痔融合,即上、下靜脈叢的吻合,混合痔脫出肛門外,呈梅花狀時,稱為環(huán)形痔,若被括約肌嵌頓,形成嵌頓性痔。

    臨床表現

    1.主要表現為便血,便血的性質可為無痛、間歇性、便后鮮血,便時滴血或手紙上帶血,便秘、飲酒或進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2.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僅墜脹感,可出血,發(fā)展至脫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頓、感染時才出現疼痛。

    3.內痔分為4度。①Ⅰ度排便時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脫出肛門;②Ⅱ度常見便血;排便時脫出肛門,排便后自動還納;③Ⅲ度痔脫出后需手輔助還納;④Ⅳ度痔長期在肛門外,不能還納;其中,Ⅱ度以上的內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現為內痔和外痔的癥狀同時存在,可出現疼痛不適、瘙癢,其中瘙癢常由于痔脫出時有粘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

    4.外痔平時無特殊癥狀,發(fā)生血栓及炎癥時可有腫脹、疼痛。

    痔瘡結扎療法

    痔瘡結扎療法是通過結扎痔基底阻斷血液供應,使痔缺氧壞死、痔脫落和傷口基底修復,當新的肉芽組織迅速填充傷口以達到治愈的目的。

    痔瘡結扎療法是以絲線、腸線或乳膠環(huán)結扎痔的基底部,使痔發(fā)生缺血性壞死,繼而脫落,瘡面愈合,達到治愈痔瘡的一種方法。結扎療法治療痔瘡,最早見于,至清《醫(yī)宗金鑒》記載更為詳細。結扎療法的方法很多,目前國內比較普遍使用的療法有:單純結扎法、膠圈套扎法、貫穿結扎法、外切內扎法、外剝內扎法、結扎加注射法等。

    痔瘡結扎法,又稱橡膠圈結扎法,具體操作是將特殊的橡膠圈覆蓋在痔瘡的根部,使其自然壞死、萎縮和脫落;橡膠圈也隨糞便排出。優(yōu)點是實施簡單,無疼痛,患者無需住院。缺點為只能施用于較小的痔瘡,第四度痔瘡無法以此治療。

    雖然很多患者選擇用痔瘡結扎治療痔瘡,但患者在痔瘡手術前壓力很大,如擔心手術疼痛、術中出血、術后恢復緩慢等。心理壓力過大也會對手術的順利進行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這方面,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在治療痔瘡結扎前必須與病人充分溝通,以安撫病人的緊張和焦慮。

    療法簡介

    以藥線或粗絲線,或膠圈結扎痔核根部,阻斷痔核血液供應,使之缺血干枯、壞死而脫落,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一般較常用的方法有貫穿結扎法,膠圈套扎法等。

    (1)貫穿結扎法:用絲線貫穿結扎于痔根部,以阻斷病變部位的氣血流通,達到使痔核壞死脫落的目的。

    適應證:Ⅱ、Ⅲ期內痔,尤其是纖維型內痔更為適宜。

    禁忌證:肛周急慢性炎癥、急慢性痢疾、腹瀉、浸潤型肺結核、嚴重的肝腎疾患、高血壓、各種血液病患者以及臨產孕婦。

    (2)膠圈套扎法:借助器械將小乳膠圈套入痔核根部,利用膠圈擴張后的緊縮力,阻斷痔核血液供應,使之缺血壞死脫落。

    適應證:Ⅱ、Ⅲ期內痔及內外痔的內痔部分。

    禁忌證:同貫穿結扎法。

    痔瘡冷凍療法是應用液氮等致冷物質使痔核壞死、脫落,從而治愈痔瘡的一種方法。臨床常用的致冷物質有液氮、干冰、笑氣、氟利昂等。操作方法:先用直腸鏡確定痔核的部位,通過直腸鏡將冰凍絲針頭放于痔核粘膜上,接通液氮后,針頭即緊緊粘住粘膜組織,立即凍結成冰球。大的痔核約需5分鐘即可見冰球向四周擴散,冰球的直徑要超過冷凍頭0.5~1.0cm以上,臨床醫(yī)生應根據冰球大小判斷痔核壞死情況。

    痔瘡膏是一種藥方,該方系解毒消腫、破瘀止血,收斂止痛之劑。主治肛門腫痛,出血等病癥。用于沿肛緣形成皮贅,若勞累或過度摩擦致使皮贅腫脹、疼痛;翻花痔,痔核腫脹,脫出于肛門口外,不易還納,致使局部腫潰爛(即嵌頓)或見紫暗壞死;由于大腸燥結,糞便粗硬而損傷肛門,致使肛門裂口出血,疼痛難忍,甚或發(fā)生感毒而腫化膿。痔瘡分內痔、外痔、混合痔。內痔分4期;外痔有4種;混合痔兼有內、外痔的特征。在病理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治療上方法多種多樣。

    中藥即中醫(yī)用藥,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特有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起來的藥物體系。中藥講究由表及里、標本兼治,溫和、無副作用、治愈徹底是中藥的傳統(tǒng)優(yōu)勢。中醫(yī)學認為,痔瘡的病因病機在于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胃腸燥熱,傷津耗液,燥屎內結,下迫大腸;或因濕熱下注,蘊聚肛門,氣滯血瘀,筋脈阻隔,筋絡弛縱,因而生痔。中醫(yī)療法通常有指壓療法、艾灸療法、拔罐療法、中草藥調理法等,且都無副作用,目前最多也最有效的是中草藥調理法,在中醫(yī)科學經歷了幾千年發(fā)展到今天,催生出了很多治療痔瘡的偏方,經過無數的臨床驗證,效果往往比西醫(yī)治療好很多,安全無副作用,且治愈后不易復發(fā)。

    中醫(yī)治療:血熱腸燥型,口渴喜飲,唇燥咽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便血較多,滴下或噴射而出,色鮮紅,或挾瘀塊,肛門訃紅灼熱腫痛,舌紅苔黃,脈弦數。屬大腸實熱,治宜清熱潤燥,熱清則血止,燥潤則便通,可稍加止血、祛風之品。方用槐花散或涼血地黃湯加減,處方:槐花20克、地榆20克、黃連12克、訶子肉15克、木香12克、烏梅15克、黃柏10克、赤芍12克、生地炭20克、茜草炭20克、丹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膳浜匣苯峭琛⑾缀蟿?、麝香痔瘡膏應用。

    如證見肛門墜脹難受,痔出難收,便血色淡質稀,面色少華者,治宜補氣升陷,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也可用苦參湯外洗,或使用玉紅膏、黃連膏外用,都有一定的療效。

    地榆飲組成:槐角,地榆,苦參各15克,地膚子15克,黃柏10克。做法:將所有藥材洗凈,用水煎湯,每天兩次分服。功效:主治濕熱瘀滯型痔瘡,內痔,癥見便時無痛性出血,血鮮紅,肛門灼熱。

    痔瘡藥浴組成:五倍子、芒硝、金櫻子、柯子、蓮房、荊芥各30克。用法:煎湯熏洗患處,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藥汁趁熱敷患處,冷則更換。療程:每天1次,每次20分鐘。適應證:方中藥物合用有消腫止痛、收斂止血功效,可改善痔瘡、脫肛等癥。

更多中藥材
  • 凡因某種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以交感神經興奮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組臨床表現,稱為低血糖癥。以饑餓感、臉色蒼白、心悸脈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顫、恐懼感或精神錯亂,甚則暈厥等為主要臨床特征。本癥嚴重時可致昏迷。臨床一般......
  • 孫國印 孫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鄭家溝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龍某某,男,48歲。2004年4月15日初診。過敏性鼻炎病史12年,訴突發(fā)性鼻癢,噴嚏,流鼻涕,伴嗅覺下降,乏力納呆,頭昏身重,腰腿酸疼,易外感,舌體胖大,色淡苔白膩,脈沉遲弱,常服抗過敏藥、......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譚某某,女,62歲。2007年12月9日初診?;颊咦允鲅鄄克[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腫,西醫(yī)檢查肝腎功能均為正常,眼睛經常流淚,夜間睡眠不實,夢多,白天嗜睡,睡醒則汗出,喜飲,素來脾氣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
  •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急性并發(fā)癥。當糖代謝紊亂發(fā)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漿酮體濃度超過正常時形成酮癥,當酮體積聚而發(fā)生代謝性酸中毒時臨床上稱為酮癥酸中毒。以嚴重脫水、呼氣有爛蘋果味、酮癥、血糖明顯增高、后期昏迷為特點。多見于2型糖尿......
  • 蔣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閆敏,女,35歲,2011年8月6日初診。惡心嘔吐8月余,飯后即吐,飲水也即吐,夜間從鼻中流水,量多。經中西醫(yī)治療無效??淘\:飯后飲水即惡心嘔吐,打嗝即吐,夜間鼻中流清水,消瘦,納差,大便頭干,日4~5次,尿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