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表虛〕補(bǔ)陽湯參 術(shù) 草 五味 虛加附子。

    〔里虛〕益陰湯萸 地 丹 芍 麥 味 山藥 澤瀉 燈草 地骨皮 蓮子 虛加人參。

    〔表里〕黃 湯地 茯苓 天冬 麻黃根 肉桂 龍骨(各一錢) 麥冬 五味 防風(fēng)(各八分)

    歸草(各七分)

    〔陽虛〕附湯附(各二錢) 姜(十片)

    〔陰虛〕當(dāng)歸地黃湯歸 芍 苓 術(shù) 柏 陳 草 人參 熟地 生地 知母 浮麥 棗

    〔自汗〕黃 建中湯見本卷衄血。

    〔盜汗〕當(dāng)歸六黃湯見本卷衄血。

    〔胃汗〕二甘湯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 烏梅 姜 棗

    〔胃汗〕牡白散牡蠣 白術(shù) 防風(fēng)(各二錢)

    〔酒風(fēng)〕白術(shù)散白術(shù)(一兩二錢五分) 防風(fēng)(一兩五錢) 牡蠣(三錢)

    〔衛(wèi)虛〕玉屏風(fēng)散見一卷中風(fēng)。

    〔心汗〕朱砂安神丸黃連(五錢) 炙草 生地(各三錢半) 當(dāng)歸(二錢半) 朱砂(一錢半)

    〔心火〕天王補(bǔ)心丹見一卷火。

    〔腎汗〕六味丸見一卷中風(fēng)。

    〔補(bǔ)腎〕還少丹見一卷中風(fēng)。

    〔肝脾〕三陰煎歸 地 參 芍 五味 草 棗仁

    〔肺汗〕黃 六一湯(六錢) 草(一兩) 煎服。

    〔腎汗〕五味子湯五味 山萸 龍骨 牡蠣 何首烏 遠(yuǎn)志 五倍子 地骨皮

    〔脾汗〕白芍湯白芍 棗仁 烏梅

    〔盜汗〕參苓散參 苓 棗仁

    〔心腎〕心腎丸參 歸 地 苓 味 牛膝 蓯蓉 菟絲子 山藥 鹿茸 附子 龍骨 遠(yuǎn)志

    〔心惕〕柏子仁湯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兩) 牡蠣 人參 白術(shù) 麻黃根 五味(各一兩)

    麥麩(半兩) 棗肉為丸。

    〔斂汗〕牡蠣散黃 麻黃根 牡蠣 小麥

    〔病后〕十全大補(bǔ)湯見一卷中風(fēng)。

    〔津脫〕大補(bǔ)元煎見一卷中風(fēng)。

    〔痰汗〕理中降痰湯參 術(shù) 姜 草 名理中湯,此加苓、夏、蘇子。

    〔汗痙〕防風(fēng)當(dāng)歸湯芎 歸 防 地

    〔亡陽〕桂枝加附子湯桂 芍 草 姜 棗 名桂枝湯,此加附子。

    〔風(fēng)濕〕防己黃 湯見一卷濕。

    〔少陽〕小柴胡湯見一卷溫。

    〔少陽〕葛根湯葛根 麻黃 姜 桂 芍 草 棗

    〔三陽〕白虎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蓄血〕犀角地黃湯見一卷溫。

    〔血瘀〕桃仁承氣湯見一卷疫。

    〔胃熱〕五苓散見一卷溫。

    〔發(fā)黃〕茵陳蒿湯見一卷濕。

    〔陰陽〕逍遙散見一卷火。

    〔濕邪〕勝濕湯茅術(shù) 濃樸 半夏 藿香 陳皮 甘草 姜

    〔理濕〕調(diào)衛(wèi)湯麻黃根 黃 羌 麥冬 地 歸 草 芩 夏 豬苓 蘇木 紅花 五味子

    〔結(jié)胸〕小半夏加茯苓湯見本卷痰飲。

    〔胃實(shí)〕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 芒硝 甘草

    〔陽明〕大柴胡湯見一卷溫。

    〔心汗〕參歸腰子人參 當(dāng)歸(各五錢) 豬腰(一個(gè)煮) 再蒸。

    〔腎虛〕安腎丸蘆巴 補(bǔ)骨脂 川楝子 茴香 續(xù)斷(各一兩半) 杏仁 桃仁 山藥茯苓(各一兩)

    〔外治〕牡礬丹牡蠣粉 黃丹(各二兩) 枯礬(四兩) 研擦。

    〔血汗〕奪命散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服五分,又名定命散。

    〔產(chǎn)血汗〕皮湯皮燒灰 米飲下, 肉煮食,更妙。

    〔黃汗〕陳湯石膏 芍 麥冬豉 草 茵陳 姜

    〔外治〕紅粉散麻黃根 牡蠣(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五錢) 絹包擦之。

    〔補(bǔ)虛〕大補(bǔ)黃 湯參 術(shù) 草 芎 歸 萸 五味 桂心 防風(fēng)(各一兩) 茯苓(一兩半)

    熟地 蓯蓉(各三兩) 姜 棗

    〔陰血〕生脈散見一卷暑。

    〔培元〕保元湯見一卷火。

    〔補(bǔ)虛〕六味回陽飲見本卷咳嗽。

    〔偏枯〕人參養(yǎng)營湯見本卷勞瘵。

    〔寒飲〕大建中湯蜀椒 干姜 人參 飴糖

    〔發(fā)表〕小續(xù)命湯見一卷中風(fēng)。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