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目經(jīng)大成》 金鎖固元丸十一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附子 烏梅 五味 枸杞子 肉豆蔻 訶黎勒 地黃 山藥

    病目攻散太過,下利肌脫,睛陷或瞼復脹起,此方主之。

    散久傷氣,攻多損血,理也。攻散太過則腸胃虛寒,自然下元不固,肌脫睛陷?;驈筒€脹者,因虛而濕氣乘之也。是方干姜、附子、白術(shù)、甘草理中散寒也,肉蔻佐之,又能暖下膈而治滑利。枸杞、地黃、五味、山藥安腎氣也,人參佐之,亦可暢脾神而消虛腫。再有烏梅之酸以致液,燥者可使之潤。訶子之澀以固脫,通者可使之塞。故曰金鎖固元。顧名思義,此方有神驗者歟。

    詩曰∶固元雅重地黃杞,附子理中藥五味,肉蔻烏梅黎勒偕,不須金鎖神門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