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七濡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再再還來.按之根據前卻去曰濡.主少力.五心煩熱.腦轉耳鳴.下元極冷.
濡.陰水也.他本俱釋為陰金.非也.潔古曰.浮澀弱屬金.沉滑濡屬水.是以知濡為陰水也.然濡而為不及之水者.何也.謂陽已竭.而陰無所附也.指下尋之似有者.非若他脈之真有.而似乎有也.則為陽已竭矣.再再還來.是陰欲附也.按之根據前卻去.是陰欲附而無所附也.經云.陽為陰使.今陽已竭.故主少氣力.陰無附.故五心煩熱.水不足.故腦轉耳鳴.陽已衰.故下元極冷.
按脈經第一篇.有軟脈而無濡脈.要知濡即軟也.又云.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余.一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歌曰】
按之似有舉之無.髓海丹田定已枯.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
按之似有.陰無所附也.舉還無.陽已竭也.髓海丹田定已枯.腎水已涸也.四體骨蒸勞熱甚.謂水已涸.而虛火煎熬也.臟腑終傳命必殂.謂腎病傳心.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復傳腎.經曰.傳終者死.是傳其所勝也.
按經云.三部脈濡弱.久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又歌曰】
濡脈關前人足汗.
關前.陽位也.濡.陽衰之脈也.足汗.多汗也.汗陰血所化也.陽部而見陽衰之脈.是陽氣已虛.不能衛(wèi)護其陰.則陰氣外泄.故其人多汗耳.
按脈經云.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干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針太沖補之.
當關少氣精神散.
夫精氣神.乃身之三寶也.經曰.精生氣.氣生神.是以精極則無以生氣.氣少則無以生神.中焦者.榮氣之所出也.今關部而見濡脈.則中氣大虛.而精與神亦為之耗散矣.
按脈經云.關上濡下重.又云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朔嗍瑴瑁橁P元補之.
尺部綿綿即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尺所以候下焦者也.尺部而見濡脈.是為陽衰于下.故惡寒.經云.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即內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fā)無潤澤.發(fā)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土勝水也.
按脈經云.尺中濡少血.發(fā)熱惡寒.又云.尺脈濡.若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千金翼云.腳不收風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