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息肉

    息肉是從腸壁生長突出于腸腔內的一種新生組織,通常是良性的。

    息肉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息肉最常發(fā)生于直腸和大腸下段,而大腸上段較少見。

    約25%的大腸癌病人同時也在大腸的其他部位有息肉。有充分的證據(jù)提示,如果腺瘤性息肉持續(xù)存在于大腸,那么,此息肉可能癌變。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癥狀和診斷】

    大多數(shù)息肉不會引起癥狀。最常見的癥狀是直腸出血。大的息肉還可引起腹痛或腸梗阻。罕見情況下,有長蒂的息肉從肛門脫出。有手指狀突起的大息肉(絨毛性腺瘤)可分泌水和鹽,導致嚴重的水樣腹瀉,從而引起血鉀水平下降(低鉀血癥)。這種息肉更可能是惡性或將要癌變。

    有時,直腸息肉可在直腸指檢時被發(fā)現(xiàn),但通常是在作乙狀結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因為病人常常有多個息肉,而其中一個或多個又可能是惡性的,因此,如果乙狀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息肉,應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以更全面更可靠地檢查整個結腸。結腸鏡檢查時取活檢能明確有無癌變。

    【治療】

    首先,讓病人服用瀉藥,并灌腸以清潔腸道。然后作結腸鏡檢查,通過電切設備或通電線圈切除息肉。如果息肉沒有蒂或通過結腸鏡不能摘除,則需要經(jīng)腹外科手術切除。

    取下的息肉要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息肉有癌變,進一步的治療取決于幾個因素,例如,如果癌變組織已侵犯息肉的蒂或接近切割斷端,那么這種癌擴散的危險性就較高。息肉的顯微鏡下組織學改變也影響到癌變的危險性。如果癌變的危險性低,則不需要作進一步治療,如果危險性高,應作外科手術切除受累腸段,再將切除斷端吻合起來。

    息肉切除1年后,應用結腸鏡復查整個大腸,然后由醫(yī)生決定間隔時間定期復查。如果因大腸狹窄而不能作結腸鏡檢查,就應該作鋇灌腸X線檢查。如發(fā)現(xiàn)任何新生的息肉應切除。

    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數(shù)以百計的癌前性、腺瘤性息肉如地毯般覆蓋在大腸和直腸表面。

    這種息肉發(fā)生于兒童和青春期。如未經(jīng)治療,幾乎所有病人會在40歲以前發(fā)生大腸癌(結腸癌)。大腸和直腸全切術則清除了這種患癌的危險。但是,如果只作大腸切除術,而把直腸連接在小腸上,有時直腸息肉會逐漸消失。因此,許多專家推薦后一種手術方式,以后每3~6個月用乙狀結腸鏡觀察直腸殘余部分,如有新息肉,隨時切除。但如果新息肉出現(xiàn)太快太多,則仍需作直腸切除術,將小腸開口于腹壁。這種小腸開口于腹壁的外科手術稱為回腸造瘺術。

    加德納綜合征(家族性大腸息肉?。?是遺傳性息肉病的一種類型。腸道外的其他部位也會發(fā)生各種類型的非癌性腫瘤。如像其他類型的家族性息肉病一樣,本病也有患結腸癌的高度危險。

    普-杰綜合征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在胃、小腸和大腸出現(xiàn)許多成堆、成團的幼小息肉群。病人出生時已有息肉,或者在早年發(fā)生。此病患者皮膚和粘膜呈褐色,尤其是口唇和牙齦。它不會增加腸道癌腫發(fā)生的危險性,但卻會增加患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的危險。

    結直腸癌

    在西方國家,大腸和直腸癌(結直腸癌)是第二位常見癌癥,也是癌癥死亡中第二位原因。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在40歲開始增加,60~75歲達到高峰。大腸癌(結腸癌)在女性更常見,而直腸癌在男性更常見。大約5%的結腸癌或直腸癌患者,同時有一個以上的結直腸癌出現(xiàn)。

    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更高。家族性息肉病或類似疾病的家庭成員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增加?;紳冃越Y腸炎和克羅恩病的病人發(fā)生結腸癌的危險性增加。這種危險性與病人患病時的年齡和病程有關。

    飲食對結腸癌的發(fā)生有一定作用,但其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從世界范圍看,城市居民和采取西方式飲食的人是結腸癌的高危人群。這種飲食是低纖維、富含動物蛋白、脂肪和精煉碳水化合物如糖的食品。富含鈣、維生素D和蔬菜的飲食似乎能降低患結腸癌的危險。每隔一天服用1片阿司匹林似乎也有降低結腸癌危險的作用。但是,在獲得更多的研究資料之前,還不能推薦這一預防方法。

    通常,結腸癌開始如鈕扣狀腫脹發(fā)生于腸表面或息肉之上。隨著癌腫生長,開始侵犯腸壁并累及附近淋巴結。因為腸壁的血液回流到肝臟,因此,在擴散至附近淋巴結后不久,結腸癌通常會擴散到肝臟。

    【癥狀和診斷】

    結直腸癌生長緩慢,需要長時間生長到足夠程度時才引起癥狀。癥狀取決于癌種的類型、部位和擴散程度。右半(升)結腸的腸腔直徑較大,而壁較薄。又因為其腸內容物是液體狀的,因此,直到癌腫晚期才會出現(xiàn)腸梗阻的癥狀。升結腸的癌腫可以長得很大,以致于醫(yī)生在病人腹壁即可摸到此癌腫包塊。因嚴重貧血產(chǎn)生的疲乏無力可能是病人僅有的癥狀。左半(降)結腸的腸腔較小,壁較厚,其中糞便是半固體狀。癌腫在此段結腸常呈環(huán)狀生長,引起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因為降結腸較狹小、壁厚,癌腫可能較早地引起腸梗阻。病人可因腹部不適或腹痛和便秘而就診。病人可出現(xiàn)糞便帶血或血混于糞便之中,但是,肉眼常常不可見,需要用實驗室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

    大多數(shù)癌腫都是緩慢出血。直腸癌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是排便時出血。不管任何時候的直腸出血,即使知道病人有痔瘡或憩室,醫(yī)生都要考慮癌腫的可能。直腸癌患者可出現(xiàn)排便時腹痛和排便不盡的感覺。坐位時可減輕癥狀,但除非直腸癌擴散到直腸外組織,直腸癌本身一般不會引起疼痛。

    與其他癌腫一樣,定期普查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簡單的化驗即可檢測出微量的血液。為保證化驗結果準確,病人在取糞便標本前應進食3天高纖維而不含牛羊肉的食品。如果這種篩查提示有癌腫的可能,則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做結腸鏡檢查前,應使用強效瀉藥和做幾次灌腸來清潔腸道。大約65%的結直腸癌可經(jīng)乙狀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如果發(fā)現(xiàn)息肉有癌變可能,應用結腸鏡作全結腸檢查。有些可疑癌變的新生物可通過結腸鏡檢查并同時使用外科器械切除,有些則必須采用常規(guī)手術切除。

    血液檢查有助于診斷。在70%的結直腸癌患者,其血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升高。如果病人術前血中癌胚抗原較高,術后會降低。為此,可對其進行隨訪觀察。若術后病人血中癌胚抗原又升高,提示癌腫復發(fā)。另外兩種抗原:CA19-9和CA125類似于癌胚抗原,也可同時測定。

    【治療和預后】

    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切除受累腸段和清除相關的淋巴結。大約70%的病人適合于這種手術治療。另外30%的病人,因身體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則某些腫瘤可通過電凝術切除。這種方式僅能減輕癥狀,延長生命,不能治愈。

    在大多數(shù)結腸癌病人,外科手術切除癌腫腸段,再吻合剩余腸段。對直腸癌病人,其手術方式取決于癌腫距肛門多遠和癌腫侵犯腸壁有多深。直腸與肛門全切除術會給病人留下永久的結腸造瘺。在這種病人,大腸內容物將通過腹壁的開口排入一個口袋,即盛糞便的袋子。如果可能的話,可僅切除部分直腸,留下部分直腸和完整的肛門,將此段直腸連接于大腸。外科手術切除肉眼可見的直腸癌后,放射治療有助于控制其他殘余腫瘤的生長,延遲腫瘤復發(fā),提高存活率。放射治療聯(lián)合化療對那些患有大腸癌和只有1~4個癌性淋巴結的病人最適合。對那些多于4個癌性淋巴結的病人,這種治療方法效果較差。

    當結直腸癌已經(jīng)擴散,不能單純經(jīng)手術治療時,術后用5-氟尿嘧啶和左旋嘧啶化療可延長病人生命,但仍不能治愈。當結直腸癌已廣泛轉移,不能切除時,經(jīng)手術解除腸梗阻癥狀,一般僅能存活7個月。若癌腫僅擴散至肝臟,可直接將化療藥物注入供應肝臟的動脈之中。外科手術將一小泵埋植于病人皮下,或體外攜帶一小泵,使病人在接受這種動脈注射化療治療時可以走動,而不必長期臥床。雖然此法昂貴,但比常規(guī)化療效果好。該治療還需進一步研究。如果癌腫擴散更廣泛,在肝外也有擴散,這一療法無效。

    大多數(shù)專家建議,結直腸癌經(jīng)全大腸切除后,每年應采用結腸鏡檢查殘余腸道2~5次。如果未發(fā)現(xiàn)任何癌腫,通常病人應每2~3年進行一次隨訪檢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