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內(nèi)科摘要》 九、肝脾腎虧損下部瘡腫等癥

    作者: 薛己

    通府黃廷用,飲食起居失宜,兩足發(fā)熱,口干吐痰,自用二陳、四物益甚,兩尺數(shù)而無力。余曰∶此腎虛之癥也。不信,仍服前藥,足跟熱癢,以為瘡毒,又服導(dǎo)濕之劑,赤腫大熱,外用敷藥,破而出水,久而不愈,及用追毒丹,瘡?fù)蝗缣?,始信余言,滋其化源,半載得瘥。

    儒者章立之,左股作痛,用清熱滲濕之藥,色赤腫脹,痛連腰脅,腿足無力。余以為足三陰虛,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兩月余元氣漸復(fù),諸癥漸退,喜其慎疾,年許而痊。

    府癢鐘之英,兩腿生瘡,色黯如錢,似癬者三四,癢痛相循,膿水淋漓,晡熱內(nèi)熱,口干,面黧,此腎虛之癥,用加味六味丸,數(shù)日而愈。此等癥候,用祛風(fēng)敗毒之劑,以致誤人多矣。

    一男子,素遺精,足跟作痛,口干作渴,大便干燥,午后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玄參及六味丸而愈。

    余癥見《外科樞要》。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