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證治準繩》 胎墮后為半產

    作者: 王肯堂

    夫妊娠日月未足,胎氣未全而產者,謂之半產。蓋由妊婦沖任氣虛,不能滋養(yǎng)于胎,胎氣不固,或 撲閃墜,致氣血損動,或因熱病溫瘧之類,皆令半產。仲景謂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是也。又云∶半產俗呼小產,或三四月,或五六月,皆為半產,以男女成形故也?;蛞驊n恐悲哀暴怒,或因勞力打撲損動,或觸冒暑熱,忌黑神散,恐犯熱藥轉生他疾。宜玉燭散、和經湯之類。《便產須知》云∶小產不可輕視,將養(yǎng)十倍于正產可也。又云∶半產即肌肉腐爛,補其虛損,生其肌肉,益其氣血,去其風邪,養(yǎng)其臟氣,將養(yǎng)過于正產十倍,無不平復,宜審之。

    〔薛〕小產重于大產,蓋大產如栗熟自脫,小產如生采破其皮殼,斷其根蒂也。但人輕忽致死者多。治法宜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 湯補之。若產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若出血過多而發(fā)熱,圣愈湯。汗不止,急用獨參湯。發(fā)熱煩躁,肉 筋惕,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而虛,當歸補血湯。身熱面赤,脈沉而微,四君、姜、附。東垣云∶晝發(fā)熱而夜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安靜而夜發(fā)熱,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如晝夜俱發(fā)熱者,是重陽無陰也。當峻補其陰。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fā)晝止,時節(jié)而動,是無火也。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若陽氣自旺者,補中益氣湯,陽氣陷于陰者,四物二連湯。重陽無陰者,四物湯,無火者,八味丸。無水者,六味丸。一妊婦五月服剪紅丸墮胎,腹中脹痛,服破血藥益甚,手按之愈痛。余曰∶此峻藥重傷,脾胃受患,用八珍倍參、 、半夏、乳、沒,二劑痛止,數(shù)劑全愈。史仲子室,年甫二十,疫胎墮,時咳,服清肺解表,喘急不寐,請視。余曰∶脾土虛不能生肺金,藥重損之,與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五味、炮姜,四劑漸愈;再往視,又與八珍加五味及十全大補湯而全愈。陳氏婦張,素怯弱,生女自乳,因病疥年余,遂致羸困,復因執(zhí)喪禮勞頓,數(shù)欲眩仆。一日感氣,忽患心脾高腫作疼,手不可按,嘔吐不止,六脈微細之極。陳翁自以脈雖虛而病形則實,誤臆諸痛不可補氣,乃用青皮、香附、吳萸等藥而愈。繼復患瘧且墮胎,又自投理氣行血之藥,病去元氣轉脫,再投參、補劑不應矣。六脈如絲欲絕,思非附子不能起,因亟請薛診之,云∶此由理氣損真之誤也。連投參、 、歸、術、附子、姜、桂六劑,間用八味丸五日,眠食漸甘,六脈全復。

    薛諭之云∶向使心脾疼時即服此藥,瘧亦不作矣。一妊婦墮胎,昏憒不省,自汗發(fā)搐,時吐痰,自用養(yǎng)血化痰之劑,昏憒不省,痰涎涌出,彼以為中風,欲用祛風化痰。予曰∶此屬脾氣虛寒所致,遂用十全大補加炮姜二十余劑,尋愈。

    生地黃湯治妊娠胎氣損動,氣血不調,或 撲閃墜,以致胎墮,墮后惡滯不盡,腹中痛。

    生干地黃(焙,一兩) 大黃(暴,煨) 芍藥 白茯苓(去黑皮) 當歸(切炒)細辛(去苗) 甘草(炙) 黃芩(去黑皮) 桂(去粗皮。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大棗拍碎,同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溫服。

    人參湯治半產后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運轉,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

    人參 麥門冬(去心,焙) 生干地黃(焙) 當歸(洗,焙) 芍藥 黃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大〕墮胎后復損經脈,而下血不止,甚則煩悶至死,皆以調補胃氣為主。

    〔薛〕前證若肝經血熱,用四物、參術、山梔。肝經風熱,用防風、黃芩丸,肝經怒火,用加味逍遙散。脾經氣虛,用四君、歸、地。脾經郁滯,用加味歸脾湯。氣滯不和,用紫蘇飲。骨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 湯治小產氣虛,血下不止。

    人參 黃 (炒) 當歸 白術(炒) 白芍藥(炒) 艾葉(各一錢) 阿膠(炒,二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治妊娠損動,下血不止,腹痛,宜服此。

    阿膠(一兩,炒) 艾葉(半兩)

    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空心服。

    治妊娠損動下血不止方。

    甘草(一兩,炙) 阿膠(二兩) 雞子(一個)

    上以水二大盞,煮甘草一盞,三分,去滓下雞子、膠,候膠烊,攪勻分三服。

    龍骨散療因損娠,下惡血不止。

    龍骨 當歸 地黃(各二兩) 艾葉(一兩,炒) 地榆 阿膠 芍藥 干姜(各一兩半)蒲黃(一兩二錢半) 牛角 (炙焦,二兩半。共為細末)

    上食前用米飲調下二錢。

    《千金》療落胎下血不止方。

    上以生地黃汁一小盞,調代赭石末一錢,日三服。

    治妊娠下血不止疼痛方。亦治小便不禁。

    家雞翎(燒灰) 細研,以溫酒調下二錢,如人行五里再服,以效為度。

    《千金》療妊娠胎墮下血不止方。

    以丹參(十二兩) 細切,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補遺》催生如神散,妙。

    又方 香附子為末,米飲調下。

    當歸酒治妊娠墮胎后血不出。

    當歸(炙,令香) 芍藥(炒,各二兩)

    咀,每服三錢匕,無灰酒一盞,入生地黃汁一合,銀器內慢火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以惡血下為度。

    烏金散治妊娠墮胎后惡血不下,兼治諸疾血病。

    好墨(二兩,折、二寸挺子,燒通赤,用好醋一升,蘸七遍,又再燒通赤,放冷,別研為末) 沒藥(研) 麒麟竭(各二錢半)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溫酒調下一錢匕。如血迷心,用童便加酒,調下二錢匕。

    治妊娠墮胎后血不出,少腹?jié)M痛。

    用羚羊角燒灰,細研如面,每服三錢,不拘時,以豆淋酒調下。

    治妊娠墮胎下血不盡,苦煩滿欲極,時發(fā)寒熱狂悶。

    鹿角屑(一兩,熬)

    上用水一大盞,煎豉一合,取汁六分,分三服,調鹿角屑二錢服,日三,須臾血下。

    紅藍花散治墮胎后血不出奔心,悶絕不識人。

    紅藍(微熬過) 男子發(fā)(燒存性) 京墨(燒紅) 血竭(研) 蒲黃(隔紙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童便小半盞,調二錢服之,立效。

    白蜜湯治墮胎后惡血不出。

    白蜜(二兩) 生地黃(取汁,一盞) 酒(半盞)

    上汁與酒,共入銅器中煎五七沸,入蜜攪勻,分兩服,服三劑,百病可愈。

    豬膏飲治墮胎血不出上搶心,疼痛煩憒。

    豬膏(七合) 白蜜(三合) 生地黃(切,二兩)

    上先將豬膏、地黃相和,煎令赤色,去地黃,納蜜攪勻,分溫二服,相次再服。

    當歸湯治妊娠墮胎,胞衣不出。

    當歸(切,炒)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半) 木通(銼) 滑石(研,各二兩)冬葵子(炒,二合) 瞿麥穗(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下再服,以下為度。

    地黃湯

    蒲黃(炒) 生姜(切,炒。各二錢半) 生地黃(半兩,以銅、竹刀切,炒)

    上以無灰酒三盞,于銀器內同煎至二盞,去滓分三服,未下再作服。

    澤蘭湯

    澤蘭葉(切,研) 滑石末(各半兩) 生麻油(少許)

    上以水三盞,先煎澤蘭至一盞半,去滓,入滑石末并油,更煎三沸,頓服之,未下更服。

    蒲黃酒(作丸名槐子丸。)

    蒲黃(炒,一合) 槐子(十四枚,為末)

    上以酒三盞,煎至二盞,去滓分溫二服,未下更作服。又治妊娠不足月,欲產腹痛,為末,蜜丸酒下。

    治墮胎胞衣不出,腹中 痛,牽引腰脊。(下并《圣惠》。)

    用蟻窟土三升炒熱,帛裹拓心下,胞自出也。

    又方 好墨細研末,溫酒調下二錢,頻服效。

    治妊娠胎死腹中,衣不出,及產后卒有別病,欲至野狼狽方。

    刺熱羊血飲一小盞,極效。

    又方 以水 其面、神驗,加醋少許。

    又方 洗兒水半盞,令母服,其衣即出,勿令產婦知。

    又方 治胞衣未下,腹?jié)M則殺人。

    用水一碗,煮豬脂一兩,煎十數(shù)沸,和脂服之當下。

    又方(出《如宜方》) 以雞子一枚,取清吞之。

    又方(出《如宜方》) 用鐵斧燒令通赤,投酒中沸定,則出飲之。

    當歸川芎湯 治小產后瘀血心腹痛,或發(fā)熱惡寒。

    當歸 川芎 熟地黃(自制) 白芍藥(炒) 玄胡索(炒) 紅花 香附 青皮(炒)

    澤蘭 牡丹皮 桃仁(各等分)

    上水煎,入童便、酒各小半盞服。

    若以手按腹愈痛,此瘀血為患,宜此藥或失笑散消之。若按之不痛,此是血虛,宜四物、參、苓、白術。若痛而作嘔,此是胃虛,宜六君子。若痛而作瀉,此是脾虛,宜六君子送二神丸。

    芎 湯治墮胎心腹疼痛。

    芎 芍藥 白術 阿膠(炒令燥)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艾葉、糯米、生姜,同煎至六分,食前服。一方無白術,有人參。

    當歸散治產后氣血虛弱,惡露內停,憎寒發(fā)熱。

    當歸 白芍藥(炒) 川芎 黃芩(炒,各一兩) 白術(五錢)

    上為細末,溫童便調下二錢。

    圣愈湯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熟地黃(酒拌蒸半日) 生地黃(酒拌) 川芎 人參(各七錢五分) 當歸(酒拌)黃(炒,各五錢)

    上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當歸(三錢) 黃 (一兩)

    上水煎服。

    四物二連湯治血虛發(fā)熱,或口舌生瘡,或晝安夜熱。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芍藥 胡黃連 宣黃連(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東垣云∶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不省,瞑目無所知覺。蓋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則心神無所養(yǎng)。心與包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鹕蠠牍柿钊嘶璨饎倨浞?,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去,不能鎮(zhèn)撫也。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辛甘大寒文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乃陰虧瀉陽,使二者俱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此無形之熱,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于表,乃陰證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暴虧氣血,必夭天年。又不知《內經》有說,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但瞑目之病,悉屬于陰,宜汗不宜下。又不知傷寒郁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補其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而養(yǎng),神不昏矣。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太旺,今舉而升之,助其陽則目張神不昏矣。今立一方,補血、養(yǎng)血、生血、益陽,以補手、只厥陰之不足也。

    全生活血湯

    紅花(三分) 蔓荊子 細辛(各五分) 生地黃(夏月加之) 熟地黃(各一錢)蒿本 川芎(各一錢半) 防風(諸陽既陷,何以知之,血下脫故也) 羌活 獨活 甘草(炙) 柴胡(去苗) 當歸身(酒洗)葛根(各二錢) 白芍 升麻(各三錢)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稍熱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