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難經(jīng)集注》 臟腑配像第五(凡六首)

    作者: 王九思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榮衛(wèi)。

    通行經(jīng)絡(luò)。營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丁曰。心肺主通天氣。故在膈上。楊曰。自齊以上通為陽。自齊以下通為陰。故經(jīng)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天陽地陰。即其義也。今心肺既居膈上而行榮衛(wèi)。故云榮周于外。虞曰。心為帝王。高居遠(yuǎn)視。肺為華蓋。位亦居膈。

    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wèi)。血流據(jù)氣。氣動根據(jù)血。血氣相根據(jù)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

    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丁曰。五行既定。即有剛?cè)帷E浜戏驄D。柔納其剛。今經(jīng)舉肝青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謂又懷金性也。

    又木七月受氣。正月臨官。行其陰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楊曰。四方皆一陰一陽。東方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

    余皆如此。又甲為木。乙為草。丙為火。丁為灰。戊為土。己為糞。庚為金。辛為石。壬為水。癸為池。又乙?guī)Ы饸狻?/p>

    丁帶水氣。己帶木氣。辛帶火氣。癸帶土氣。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為純木也。陰陽交錯故也。木生于亥而王于卯。故云行陰道多。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釋其妹乙。嫁庚為婦。故曰庚之柔。柔陰也。乙?guī)Ы饸庖詺w。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虞曰。乙與庚合。從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槎突稹F湟鈽坊鹩中嘘柕蓝?。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謂辛納火性。又正月受氣。七月臨官。行其陽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

    楊曰。金生于己。王于酉。故云行陽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釋其妹辛。嫁為丙婦。故曰丙之柔。辛帶火氣以歸。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虞曰。丙與辛合。隨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復(fù)沉。肝熟而復(fù)浮者。何也。故知辛當(dāng)歸庚。乙當(dāng)歸甲也。

    丁曰。皆歸本性也。楊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則歸本之義。熟喻死矣。如人夫婦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歸其本。極陰變陽。寒盛生熱。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義之反復(fù)。故浮沉改變也。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蓵灾圆弧H?。十變言肝色青。

    虞曰。五色之變在于木也。五臟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溉灌。故各從其類見其色。黃庭經(jīng)云。肝者水之精。震之氣。

    其色青。位居?xùn)|方。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則酸。洪范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斂也。

    其聲呼。

    虞曰。金木相配。發(fā)聲為呼。呼亦嘯也。

    其液泣。

    虞曰。泣則言淚也。此乃水行氣。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變在于火。五臟五臭?;鹗t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

    其味苦。

    虞曰。火性炎上。故生焦苦。故洪范云。炎上作苦。本經(jīng)云。脾主甘。受味?;鹩赏潦苤?。則味苦。取其燥泄也。

    其聲言。

    虞曰。金火相當(dāng)。夫婦相見。發(fā)聲為言。素問云笑。

    其液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黃。

    虞曰。脾土在中央。其色黃。此乃木之布色。在土乃黃也。

    其臭香。

    虞曰?;鹬痢F涑魟t香也。

    其味甘。

    虞曰。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寬緩。行五味以養(yǎng)五臟。各從其數(shù)以配其味。在本性則甘。故洪范云。稼穡作甘也。

    其聲歌。

    虞曰。金土相生。母子相見。發(fā)聲為歌。

    其液涎。

    虞曰。水之行液。在脾成涎。

    肺色白。

    虞曰。木之布色。在肺乃白也。

    其臭腥。

    虞曰?;鹬儭T诮饎t腥也。

    其味辛。

    虞曰。土之受味。在肺為辛。辛取其散潤也。

    其聲哭。

    虞曰。凡五音之發(fā)在于金。金發(fā)五音以出五臟。各從其類以發(fā)其聲。金在本性為哭者。謂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腎色黑。

    虞曰。水之布色。在腎。乃黑?;茨献釉?。水者、積陰之氣而成水也。取其積陰。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鹬鞒簟T谒疄楦粢?。啟玄子云。因水變?yōu)楦病?/p>

    其味咸。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咸。咸、取其柔也。

    其聲呻。

    虞曰。子之見母。乃發(fā)嬌呻之聲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于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臟。故諸臟各有液也。在本宮則為唾也。

    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丁曰。其言五聲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臟遞相榮養(yǎng)。過此則病也。楊曰。五臟相通各有五。五五合為二十五。

    以相生養(yǎng)也。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

    虞曰。心有所億謂之意。水從其夫。故有智也。

    腎藏精與志也。

    丁曰五臟七神者。宣明五氣篇注云。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氣之匡輔也。靈樞經(jīng)云。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jīng)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脾藏意與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記。腎藏精與志。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jīng)曰。意之所在謂之志。又云守其精者謂之志也。虞曰。氣之所化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楊曰。

    肝心肺各一神。脾腎各二神。五臟合有七神。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yuǎn)者。何謂也。經(jīng)言心榮肺衛(wèi)。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yuǎn)也。又諸腑者。皆陽也。清凈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凈。

    其意何也。然。諸腑者。謂是非也。

    丁曰。經(jīng)言諸府皆陽、清凈之處者。為手足三陽為行氣之府。故言清凈之處也。今大腸小腸胃膀胱為傳化之府。故言非也。楊曰。謂是非者、言諸府各別其所傳化。此為是也。小腸為府。此為非也。何為如此。然。小腸者。雖配心為表。其治則別。其氣則通。其氣雖通。其所主又異。所以雖曰心病。而無心別位。故曰非也。

    經(jīng)言小腸者、受盛之府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也。膽者、清凈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楊曰。此各有此傳也。

    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

    楊曰。此是小腸與心通氣也。余并同矣。

    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下焦所治也。

    丁曰。皆謂隨五臟之色相配而言也。楊曰。腸者、取其積貯熱治之義也。故以名之。然六腑五臟之正色也。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丁曰。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也。是知腎有一也。其言命門者。非右尺也為人之生命之門也。腎屬水。故知以其右尺。為相火行君火之命。今亦名命門。即非腎之命門也。蓋同名而異義也。楊曰。

    腎雖有兩而非一腎。故脈經(jīng)曰。左手尺中為腎脈。右手尺中為神門脈。此其義也。腎者、人生之根本。神門者、元氣之宗始。故云精神之所舍也。神門亦命門也。虞曰。經(jīng)云。右為命門。元氣之所系也。脈經(jīng)言與三焦為表里。三焦又主三元之氣。準(zhǔn)此推之。三焦自命門之所起也。屬手少陽火。配心包手厥陰火為表里。其理明矣。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于何發(fā)起通于何許??蓵砸圆?。然。五臟者、當(dāng)上關(guān)于九竅也。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白黑矣。脾氣通于口??诤蛣t知谷味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于耳。

    耳和則知五音矣。

    楊曰。七竅者、五臟之門戶。臟氣平調(diào)。則門戶和利矣。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楊曰。五臟失和于內(nèi),九竅壅塞于外也。今上有七竅而云九者。二竅幽隱。所以不言。腎氣上通于耳。下通于二陰。

    故云九竅也。

    六腑不和。則留結(jié)為癰。

    丁曰。不和者、為腑與臟不和者。邪氣不得外泄。則害其九竅。六腑不得內(nèi)通。則留結(jié)為癰。凡人臟腑陰陽和。即如水之流不得息也。如環(huán)之無端。莫知其紀(jì)周而復(fù)始也。楊曰。六腑、陽氣也。陽氣不和。則結(jié)癰腫之屬。故云為癰也。

    邪乘氣來。先游于腑也。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guān)。陰陽俱盛。

    不得相營也。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丁曰。內(nèi)外不相濟(jì)。是為關(guān)格。故知死矣。楊曰。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為陽。血為陰。陰陽俱盛?;蚓闾摗?/p>

    或更盛。或更虛。皆為病也。

    經(jīng)言氣獨行于五臟。不營于六腑者。何也。然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于五臟。陽脈營于六腑。

    如環(huán)之無端。莫知其紀(jì)。終而復(fù)始。其不覆溢。人氣內(nèi)溫于臟腑。外濡于腠理。

    丁曰。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諸陽不足。陰出乘之。為溢也。此者是氣之獨行也。楊曰。覆溢者。謂上魚入尺也。若不如此。當(dāng)行不止。故云終而復(fù)始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