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為自外耳門向內(nèi)延伸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長約2-2.5厘米,外側(cè)1/3為軟骨部與耳廓軟骨相續(xù);內(nèi)側(cè)2/3為骨性部。外耳道全角為一曲管,從外向內(nèi),軟骨部先朝向前上,繼而稍向后,骨性部的朝向前下,故作外耳檢查時,將耳廓向后上方牽拉,即可使外耳道拉直。嬰兒外耳道的發(fā)育尚未完全,短而狹窄,其鼓膜位置較水平,在檢查時需將耳廓向后下方牽拉。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為自外耳門向內(nèi)延伸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長約2-2.5厘米,外側(cè)1/3為軟骨部與耳廓軟骨相續(xù);內(nèi)側(cè)2/3為骨性部。外耳道全角為一曲管,從外向內(nèi),軟骨部先朝向前上,繼而稍向后,骨性部的朝向前下,故作外耳檢查時,將耳廓向后上方牽拉,即可使外耳道拉直。嬰兒外耳道的發(fā)育尚未完全,短而狹窄,其鼓膜位置較水平,在檢查時需將耳廓向后下方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