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五枚(掰,味甘平)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fēng)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五枚(掰,味甘平)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