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脈浮為在表,遲為在藏,浮中見遲,是浮為表虛,遲為藏寒。未經(jīng)妄下而利清谷,是表為虛熱,里有真寒矣。仲景凡治虛證,以里為重,協(xié)熱下利脈微弱者,便用人參,汗后身疼脈沉遲者,便加人參。此脈遲而利清谷,且不煩不咳,中氣大虛,元?dú)庖衙摚珳夭谎a(bǔ),何以救逆乎?觀茯苓四逆之煩躁,且用人參,況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因本方之脫落而成之耳。
此是傷寒證。然脈浮表熱,亦是病發(fā)于陽,世所云漏底傷寒也。必其人胃氣本虛,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陽,故無口苦、咽干、頭眩、項(xiàng)強(qiáng)痛之表證。然全賴此表熱,尚可救其里寒。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里氣大虛,不能藏精而為陽之守,幸表陽之尚存,得以衛(wèi)外而為固,攻之更虛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陽亡,藏寒而生滿病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
傷寒下之后,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宜四逆湯。
下利是里寒,身痛是表寒。表宜溫散,里宜溫補(bǔ)。先救里者,治其本也。
病發(fā)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dāng)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麻黃湯證。病為在表,脈當(dāng)浮而反沉,此為逆也。若汗之不瘥,即身體疼痛不罷,當(dāng)憑其脈之沉而為在里矣。陽證見陰脈,是陽消陰長之兆也。熱雖發(fā)于表,為虛陽,寒反據(jù)于里,是真陰矣。必有里證伏而未見,藉其表陽之尚存,乘其陰之未發(fā),迎而奪之,庶無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脈有余而證不足,則從證;證有余而脈不足,則從脈。有余可假,而不足為真,此仲景心法。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則亡陽,大下則亡陰,陰陽俱虛,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治之失宜,雖大汗出而熱不去,惡寒不止,表未除也。內(nèi)拘急而下利,里寒已發(fā),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見矣??芍頍崂锖?,即表寒亡陽者矣。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證。此脈弱而微熱,非相火明矣。內(nèi)無熱,故小便利;表寒虛,故見厥;是膈上有寒飲,故嘔也。傷寒以陽為主,陽消陰長,故難治。
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交作,中氣大虛,完谷不化,脈微欲絕,氣血喪亡矣。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是門戶不要,玄府不閉矣。
所幸身熱未去,手足不厥,則衛(wèi)外之陽,諸陽之本猶在,脈尚未絕,有一線之生機(jī),急救其里,正勝而邪可卻也。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脈不微弱,賴此發(fā)熱之表陽,助以四逆而溫里,尚有可生之望。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若膈上有寒飲者,當(dāng)溫之,宜四逆湯。
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利雖止而惡寒未罷,仍宜四逆;以其脈微為無血,當(dāng)仍加人參以通之也。
上論四逆脈證。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熱相半證。下利清谷,陰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惡寒面赤,陽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陽回于內(nèi)也。腹痛干嘔,寒熱交爭(zhēng)也。溫里通脈,乃扶陽之法。脈為司命,脈出則從陽而生,厥逆則從陰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比上條脈證皆輕,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為戴陽,陽在上也。因其戴陽,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虛,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熱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此必有陰盛格陽之證,故加膽汁為反佐,閱白通證可知。
吐利止而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前方加豬膽汁一合。余同前法。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寸脈沉遲,氣口脈平矣。下部脈不至,根本已絕矣。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下不禁。
咽喉不利,水谷之道絕矣。
汁液不化而成膿血,下濡而上逆。此為下厥上竭,陰陽離決之候,生氣將絕于內(nèi)也。舊本有麻黃升麻湯,其方味數(shù)多而分兩輕,重汗散而畏溫補(bǔ),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此證此脈,急用參、附以回陽,尚恐不救,以治陽實(shí)之品,治亡陽之證,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絕汗出而死,是為可必,仍附其方,以俟識(shí)者。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錢)當(dāng)歸(一兩一錢)黃芩葳蕤(各六銖)芍藥知母(十八銖)天冬(去心)桂枝(去皮)干姜甘草(炙)石膏(碎綿裹)白術(shù)茯苓(各六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xì)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脈浮為在表,遲為在藏,浮中見遲,是浮為表虛,遲為藏寒。未經(jīng)妄下而利清谷,是表為虛熱,里有真寒矣。仲景凡治虛證,以里為重,協(xié)熱下利脈微弱者,便用人參,汗后身疼脈沉遲者,便加人參。此脈遲而利清谷,且不煩不咳,中氣大虛,元?dú)庖衙摚珳夭谎a(bǔ),何以救逆乎?觀茯苓四逆之煩躁,且用人參,況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因本方之脫落而成之耳。
此是傷寒證。然脈浮表熱,亦是病發(fā)于陽,世所云漏底傷寒也。必其人胃氣本虛,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陽,故無口苦、咽干、頭眩、項(xiàng)強(qiáng)痛之表證。然全賴此表熱,尚可救其里寒。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里氣大虛,不能藏精而為陽之守,幸表陽之尚存,得以衛(wèi)外而為固,攻之更虛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陽亡,藏寒而生滿病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
傷寒下之后,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宜四逆湯。
下利是里寒,身痛是表寒。表宜溫散,里宜溫補(bǔ)。先救里者,治其本也。
病發(fā)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dāng)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麻黃湯證。病為在表,脈當(dāng)浮而反沉,此為逆也。若汗之不瘥,即身體疼痛不罷,當(dāng)憑其脈之沉而為在里矣。陽證見陰脈,是陽消陰長之兆也。熱雖發(fā)于表,為虛陽,寒反據(jù)于里,是真陰矣。必有里證伏而未見,藉其表陽之尚存,乘其陰之未發(fā),迎而奪之,庶無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脈有余而證不足,則從證;證有余而脈不足,則從脈。有余可假,而不足為真,此仲景心法。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則亡陽,大下則亡陰,陰陽俱虛,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治之失宜,雖大汗出而熱不去,惡寒不止,表未除也。內(nèi)拘急而下利,里寒已發(fā),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見矣??芍頍崂锖?,即表寒亡陽者矣。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證。此脈弱而微熱,非相火明矣。內(nèi)無熱,故小便利;表寒虛,故見厥;是膈上有寒飲,故嘔也。傷寒以陽為主,陽消陰長,故難治。
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交作,中氣大虛,完谷不化,脈微欲絕,氣血喪亡矣。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是門戶不要,玄府不閉矣。
所幸身熱未去,手足不厥,則衛(wèi)外之陽,諸陽之本猶在,脈尚未絕,有一線之生機(jī),急救其里,正勝而邪可卻也。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脈不微弱,賴此發(fā)熱之表陽,助以四逆而溫里,尚有可生之望。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若膈上有寒飲者,當(dāng)溫之,宜四逆湯。
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利雖止而惡寒未罷,仍宜四逆;以其脈微為無血,當(dāng)仍加人參以通之也。
上論四逆脈證。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熱相半證。下利清谷,陰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惡寒面赤,陽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陽回于內(nèi)也。腹痛干嘔,寒熱交爭(zhēng)也。溫里通脈,乃扶陽之法。脈為司命,脈出則從陽而生,厥逆則從陰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比上條脈證皆輕,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為戴陽,陽在上也。因其戴陽,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虛,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熱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此必有陰盛格陽之證,故加膽汁為反佐,閱白通證可知。
吐利止而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前方加豬膽汁一合。余同前法。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寸脈沉遲,氣口脈平矣。下部脈不至,根本已絕矣。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下不禁。
咽喉不利,水谷之道絕矣。
汁液不化而成膿血,下濡而上逆。此為下厥上竭,陰陽離決之候,生氣將絕于內(nèi)也。舊本有麻黃升麻湯,其方味數(shù)多而分兩輕,重汗散而畏溫補(bǔ),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此證此脈,急用參、附以回陽,尚恐不救,以治陽實(shí)之品,治亡陽之證,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絕汗出而死,是為可必,仍附其方,以俟識(shí)者。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錢)當(dāng)歸(一兩一錢)黃芩葳蕤(各六銖)芍藥知母(十八銖)天冬(去心)桂枝(去皮)干姜甘草(炙)石膏(碎綿裹)白術(shù)茯苓(各六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