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上編論外熱內寒,兼吐利嘔逆煩躁等證。此篇但論厥陰脈證,雖無外衛(wèi)之微陽,亦未見內寒諸險證也。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證為在里,當是四逆本方加當歸,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湯攻表,誤矣。既名四逆湯,豈得無姜、附?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即前方加吳茱萸(一兩),生姜(半斤,切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此本是四逆與吳茱萸相合而為偶方也。吳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足六經之脈,皆自陰傳陽,自陽傳陰。陰氣勝,則陽不達于四肢,故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熱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為虛,則宜溫補。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其脈空虛,此無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宜灸之。按此二條,當知結胸證有熱厥者。
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為陽脈,亦有陽虛而促者,亦有陰盛而促者。要知促與結皆代之互文,皆是虛脈。火氣雖微,內攻有力,故灸之。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厥陰肝脈也,應春生之氣,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
上論厥陰脈證。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未經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后而煩躁,是陽虛。汗多既亡陽,下多又亡陰,故熱仍不解。姜、附以回陽,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自除,此又陰陽雙補法。
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五錢)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當發(fā)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復發(fā)其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日不得眠,虛邪獨據(jù)于陽分也。夜而安靜,知陰不虛也。不嘔渴,是無里熱;不惡寒頭痛,是無表證。脈沉微,是純陰無陽矣;身無大熱,表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陽,此四逆之變劑也。
干姜附子湯∶干姜(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栗惡寒,即干姜附子證。
上論四逆加減證。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上編論外熱內寒,兼吐利嘔逆煩躁等證。此篇但論厥陰脈證,雖無外衛(wèi)之微陽,亦未見內寒諸險證也。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證為在里,當是四逆本方加當歸,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湯攻表,誤矣。既名四逆湯,豈得無姜、附?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即前方加吳茱萸(一兩),生姜(半斤,切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此本是四逆與吳茱萸相合而為偶方也。吳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足六經之脈,皆自陰傳陽,自陽傳陰。陰氣勝,則陽不達于四肢,故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熱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為虛,則宜溫補。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其脈空虛,此無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宜灸之。按此二條,當知結胸證有熱厥者。
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為陽脈,亦有陽虛而促者,亦有陰盛而促者。要知促與結皆代之互文,皆是虛脈。火氣雖微,內攻有力,故灸之。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厥陰肝脈也,應春生之氣,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
上論厥陰脈證。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未經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后而煩躁,是陽虛。汗多既亡陽,下多又亡陰,故熱仍不解。姜、附以回陽,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自除,此又陰陽雙補法。
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五錢)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當發(fā)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復發(fā)其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日不得眠,虛邪獨據(jù)于陽分也。夜而安靜,知陰不虛也。不嘔渴,是無里熱;不惡寒頭痛,是無表證。脈沉微,是純陰無陽矣;身無大熱,表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陽,此四逆之變劑也。
干姜附子湯∶干姜(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栗惡寒,即干姜附子證。
上論四逆加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