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zé)岵「怀觥D承┎“赣型趺嫌凑Z。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琥按上湯。用茯苓為君。以其能伐腎邪而利水道。桂枝為臣。外能固表。下能泄奔豚之氣。甘草為佐。能益氣。
補汗后之虛陽。大棗為使。以和中補土而制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其不助腎邪也。
或問此條論。并未言是水氣。而諸家之注。皆言是水。何也。余答云。仲景言臍下悸。欲作奔豚。明系是腎邪干心。
腎本北方水。腎邪盛者。水克火也。湯中用茯苓為君。謂非走陰。泄水氣之藥歟。若桂枝之性。本上行而達表。其能伐腎而御奔豚者。得茯苓引用故也。蓋上條病。但心下悸。故用桂枝甘草湯。此條病。至臍下悸。故用前湯中加茯苓以引桂。加大棗以輔甘草。表里兼主。上下咸宜。乃仲景用藥的。當(dāng)處。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發(fā)汗后者。謂外邪已解也。成注云。外已解而腹脹滿。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以和補脾胃。而通泄滯氣。按成注云。吐下后。腹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里故也。此必是外邪未解。而早吐早下所致。否則既吐且下。腹中之物已盡。焉知非氣虛作脹邪。上云發(fā)汗后而腹脹滿。假使其人先傷食而復(fù)傷寒。吾恐外邪雖解。腹中之物未消。亦系實證。難言虛也。此條病。乃汗后氣虛腹脹滿。
其人必內(nèi)雖作脹。外無脈形。故湯中用人參炙甘草等。甘溫補藥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