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采附于此)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內(nèi)臺(tái)方議云。心下痞者。虛熱內(nèi)伏也。又加惡寒汗出者。本為表未解。當(dāng)用桂枝湯。若脈微弱者加附子。今此有痞證。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去痞以固陽也。
琥按上議。實(shí)本成注之意。成注以惡寒汗出。為陽氣外虛。故加附子以固陽。要之內(nèi)伏之熱。乃實(shí)熱。非虛熱也。
在表之寒。乃風(fēng)寒。非真寒也。上湯中加附子者。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琥又按內(nèi)臺(tái)方。附子瀉心湯中無黃芩。反云今世本中有黃芩者。乃后人不詳其理。而誤添之。殊不知附子瀉心湯。
本系攻熱痞之劑。只因惡寒汗出不得已。而加附子。后人恐其辛熱僭上。妙在復(fù)添黃芩。使上下之熱。得以通徹。則是附子得黃芩之佐。實(shí)相制而和表助里。以成莫大之功。雖起仲景于今日。亦應(yīng)首肯其加藥之精。而議方者反以為非。一何不思之甚歟。
(重出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云云至)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正文與注見前第四卷五苓散方下)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寒傷于表。
表病以汗出而得解者。胃中以汗出而欠和。夫胃為津液之主。汗后。則津液亡故也。胃不和。則脾氣困而不運(yùn)。以故心下痞硬。痞硬者。濕與熱結(jié)也。噫飽食息也。食臭。噯餿酸也。傷寒初解。脾胃尚弱。飲食不化。以故干噎食臭也。脅下有水氣者。中州土虛。不能滲濕散熱。以故成水。而旁滲于脅下也。腹中雷鳴者。脾為陰。胃為陽。陰陽不和。因搏擊有聲也。夫陰陽不和。則清濁亦不分。濕熱下注而為利也。故與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益脾胃之氣??梢娖ψC。
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后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能升降。而成痞者。醫(yī)人不可以不察也。)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采附于此)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內(nèi)臺(tái)方議云。心下痞者。虛熱內(nèi)伏也。又加惡寒汗出者。本為表未解。當(dāng)用桂枝湯。若脈微弱者加附子。今此有痞證。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去痞以固陽也。
琥按上議。實(shí)本成注之意。成注以惡寒汗出。為陽氣外虛。故加附子以固陽。要之內(nèi)伏之熱。乃實(shí)熱。非虛熱也。
在表之寒。乃風(fēng)寒。非真寒也。上湯中加附子者。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琥又按內(nèi)臺(tái)方。附子瀉心湯中無黃芩。反云今世本中有黃芩者。乃后人不詳其理。而誤添之。殊不知附子瀉心湯。
本系攻熱痞之劑。只因惡寒汗出不得已。而加附子。后人恐其辛熱僭上。妙在復(fù)添黃芩。使上下之熱。得以通徹。則是附子得黃芩之佐。實(shí)相制而和表助里。以成莫大之功。雖起仲景于今日。亦應(yīng)首肯其加藥之精。而議方者反以為非。一何不思之甚歟。
(重出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云云至)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正文與注見前第四卷五苓散方下)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寒傷于表。
表病以汗出而得解者。胃中以汗出而欠和。夫胃為津液之主。汗后。則津液亡故也。胃不和。則脾氣困而不運(yùn)。以故心下痞硬。痞硬者。濕與熱結(jié)也。噫飽食息也。食臭。噯餿酸也。傷寒初解。脾胃尚弱。飲食不化。以故干噎食臭也。脅下有水氣者。中州土虛。不能滲濕散熱。以故成水。而旁滲于脅下也。腹中雷鳴者。脾為陰。胃為陽。陰陽不和。因搏擊有聲也。夫陰陽不和。則清濁亦不分。濕熱下注而為利也。故與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益脾胃之氣??梢娖ψC。
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后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能升降。而成痞者。醫(yī)人不可以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