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酒醴之性,濕熱之媒。其濡潤之質(zhì),入于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于經(jīng)絡,則生上熱。汗溺流通,濕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汗溺閉塞,濕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性嗜冷飲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濕寒之下傷為多。至于醉后發(fā)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shù),未可以濕熱概論也。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diào)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酒醴之性,濕熱之媒。其濡潤之質(zhì),入于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于經(jīng)絡,則生上熱。汗溺流通,濕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汗溺閉塞,濕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性嗜冷飲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濕寒之下傷為多。至于醉后發(fā)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shù),未可以濕熱概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