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封閉群動物的培育方法較為簡單,只要不引進新品種,讓其自行繁殖就可以,當然要避免近親繁殖。但是長期保持一個封閉群就必須要控制各種條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封閉群的主要目的的是為了減少群體內(nèi)的遺傳變異,使整個群體的性狀、特征能持續(xù)穩(wěn)定不變,而且不產(chǎn)生性質(zhì)不同(變異)的個體或小群體。培育時應注意下列規(guī)則:
(一)群體封閉后應維持五年以上
為什么把小鼠封閉群有效時間定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將兩個近交系進行交配,培育出一個新的群體(雜交群)。此時,把其中一個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為A/A,另一近交系為a/a,則兩者雜交以后所產(chǎn)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后讓F1進行隨機交配,從理論上講,F(xiàn)2代基因型分離的比例A/A為25%,A/a為50%,a/a為25%。再讓F2進行隨機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樣,不發(fā)生變化。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準確,因為還有其它許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響,假如具a/a基因型的個體比A/A及A/a基因型的個體繁殖率低1/2的話,此時這三種基因型出現(xiàn)的頻率就各不相同(如圖5-1所示),即隨著代數(shù)的增加,a/a型頻率逐代減少,而A/A型的頻率則逐代增加,也就是說,在起初10代(從1~10代),各基因型頻率,都有變化,達到15升后才趨于穩(wěn)定(幾種基因型頻率平行發(fā)展)。這雖然是理論的推導,但已用于實踐,故目前暫定15代,也就是說經(jīng)過15代后,該群體的基因型頻率才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以小鼠為例,一年大約繁殖3代,要達到15代,就需要5年時間。因此,5年確定為小鼠封閉群的最低年限,但這種年限只能用之于小鼠,如豚鼠和兔等世代間隔長,封閉群達到穩(wěn)定的年數(shù),就比小鼠的更長了。
圖5-1 不同繁殖率基因型個體的基因型頻率變化:在A/A為35%,
A/a為5%,a/a為25%的群體中a/a的繁殖率為A/A和A/a的1/2時,各基因型頻率的變化。
(二)防止產(chǎn)生群體內(nèi)的隔離狀態(tài)
封閉群體,不要在隔離狀態(tài)下進行繁殖(交配)。上面所講的是隨機交配時的情況。如果交配不隨機(如一封閉群隔離飼養(yǎng),每處的雌雄只數(shù)都不多),而是兄弟姐妹之間交配,則該封閉群就會分化為許多近交系,從而使該群體的基因型結構發(fā)生變化,結果不但破壞了封閉群固有的遺傳結構,而且將使封閉群分化成幾個近交系,如近交系之間再進行雜交,雖可提高該群體的繁殖率,可是封閉群原有的特點將因此丟失。
假如將某封閉群分在兩個飼養(yǎng)間飼養(yǎng),各飼養(yǎng)間又獨立地自行保種,這樣就使群體有效大小減少一半,隨之近交系數(shù)也將提高,從而在這兩個飼養(yǎng)間產(chǎn)生基因結構(型)變化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因為,基因結構的變化原則上趨向于不隨機交配的群體一方。如果經(jīng)過若干代之后就會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封閉群。即使是各飼養(yǎng)間的群體量很大,但相同基因結構的微小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經(jīng)過幾十年代后,這些微小差異積累起來,也同樣產(chǎn)生上述結果。有時雖然在同一飼養(yǎng)的保種,但采取的方法與上述兩飼養(yǎng)間的作法相同,結果也會產(chǎn)生兩個封閉群。
圖5-2 繁殖場較多時,為避免各繁殖之間產(chǎn)生隔離生產(chǎn)的方法
總之,若同屬于一個封閉群,則留種對必須在整個群體內(nèi)普遍地選擇,并進行隨機交配。如果繁殖場有兩個以上都生產(chǎn)同一品系的封閉群,為避免隔離狀態(tài)下的配種,可采用圖5-2方式繁殖生產(chǎn)。即由一個種群繁殖提供雌雄種鼠,再分配給各繁殖場,進行隨機交配生產(chǎn),然后供應使用。
(三)“群體有效大小”應保持在50只以上
當采用圖5-2這種生產(chǎn)方式時,應特別注意種群繁殖場的“群體有效大小”,要達到足夠大。如果封閉群過小,必然引起群體內(nèi)近交系數(shù)上升,而致群體內(nèi)各種基因的物質(zhì)純度提高,這是與封閉群的性質(zhì)所不相容的,是封閉群最忌諱的。如群體只有雌雄兩只組成,就只能進行兄妹交配,結果會育成近交系。如果群體有10只組成,這時雖然1、2代不進行兄妹交配,但在2~3代后,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堂兄弟和堂姐妹之間的近親交配,從而也能使群體的近交系數(shù)上升,結果使群體內(nèi)基因結構改變。為了防止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必須規(guī)定群體的大小。
“群體有效大小”是群體遺傳學的術語,有固定的含義。即在進行動物的繁殖生產(chǎn)時,為表示其群體規(guī)模大小,常以雌雄種的數(shù)目來表示。這個數(shù)目,通常的含義可定義為該群體的大小,但是當考慮每代之間的遺傳特性時,這種表示方法就有問題了。比如,雌雄種的數(shù)目雖然相等,但在留種時如來源分布不均時,情況就大不一樣(見表5-1)
表5-1 由10對公母鼠組成的不同群體的有效大小
表中所示為10對種動物,采取A、B、C、D四種不同的留種方法。從中不難看出,四種方式雖都是在10對親代所生的仔代中選種,但是所選出留種仔數(shù),在A組是來自10對種鼠,B組是來自8對種鼠,C組來自5對種鼠,而D組則只是來自2和6號兩對種鼠。四組選出的留種仔數(shù)分別都是20只,群體的有效大小從外觀上似乎相同,但其基因結構則完全不一樣。為了比較這種差異,就采用了“群體有效大小”這一標準來進行衡量。
“群體的有效大小”是指一個自然繁殖的群體所包含的雌雄動物數(shù)目,是為下一代留種時,能從中隨機選種,并隨機交配以繁殖后代的數(shù)目,并以此作為衡量的尺度,以計數(shù)被測群體的有效大小。表5-2的B組所列即大致與所謂理想大小接近,故其有效大小定為20,A組則為40,正好為D組的10倍,C組為12,D組為4。如果采取A組的形式進行繁殖,必須非常仔細選種才能達到,因此非常麻煩。B組實際是采服隨機選擇的一例,因此操作較簡便,只要稍微留心選種即可,但是如果不留心,很可能會出現(xiàn)C組或D組那種情況,即僅僅從幾只母種所生的仔代中選擇,勢必造成群體有效大小的變小。
降低“群體的有效大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種鼠的雌雄數(shù)不同。雌雄鼠的性比越大,其“群體的有效大小”就變小(可見表5-2)。
表5-2 群體大小相同、雌雄種的比不同時的“群體的有效大小”
下面的公式用以計算“群體有效大小”與群體近交系數(shù)上升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只要進行隨機交配,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F1=1/2Ne
△F1: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
Ne:群體的有效大小
由此公式我們可以看出,Ne越大,則△F1就越小。在封閉群的規(guī)定中,“群體的有效大小”被定為50。為什么要定為50與要成為近交系就必須兄弟姐妹交配20代一樣,也就是說只在一般群體中,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F1)等于百分之一時,群體的有效大?。∟e)恰好是50。
在一般情況下,大量生產(chǎn)實驗動物的繁殖是用各種雌雄鼠的比例進行生產(chǎn)的。表5-3用以說明在不同性別比例時的情況,要達到“群體有效大小”50左右時所需的雌雄鼠數(shù)。根據(jù)表5-3,現(xiàn)假定如下計劃生產(chǎn)方式,即每周用一只雄鼠與2只雌鼠進行交配,這種雌雄兩性配合的比例為1:14。這樣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時,至少須經(jīng)常保持雄鼠14只,雌鼠196只,這交不是說,只要準備好14只雄鼠和196只雌鼠就萬事大吉了,而是為了在下一代留種時能從較多的種群中進行廣泛選種,不致因種群數(shù)目較少而不得不進行近親交配。因為,種雄雌鼠太少了,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近交系數(shù),結果就喪失了封閉群的意義。
表5-3雌雄性別比例不同的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以上時所需的雌雄鼠
(四)不要用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
所謂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是把基因決定的性狀引向特定方向,結果使群體內(nèi)基因結構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圖5-3中,基因結構大體自第15代起才趨于穩(wěn)定。要想增加具體a/a基因型的個體,而進行淘汰方式的選種,結果使其有a/a基因型的小鼠在全體種鼠中上升到1/2,從而使其他基因頻率發(fā)生急劇變化。
圖5-3所示只是一種基因型的改變所產(chǎn)生的結果,但即使是單基因,在實際上也伴隨著許多其他遺傳性狀的變化。因此,在封閉群中,原則絕對上不允許進行淘汰式選種。
圖5-3 自第15代起進行淘汰式選種后基因頻率變化情況
但是,涉及到繁殖能力問題,可視為例外,因為作為實驗動物首要的基本條件是可繁殖性,尤其是封閉群,利用雜合性提高繁殖率是其特特。人們在選種時有意無竟地都想用繁殖率高的動物作種。在群體被封閉后在5年之內(nèi),只要采用同一方法,只選擇繁殖率高的留種,其基因結構幾乎不會引起變化。因此育成封閉群后選種時,應挑選繁殖率高的為宜。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diào)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封閉群動物的培育方法較為簡單,只要不引進新品種,讓其自行繁殖就可以,當然要避免近親繁殖。但是長期保持一個封閉群就必須要控制各種條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封閉群的主要目的的是為了減少群體內(nèi)的遺傳變異,使整個群體的性狀、特征能持續(xù)穩(wěn)定不變,而且不產(chǎn)生性質(zhì)不同(變異)的個體或小群體。培育時應注意下列規(guī)則:
(一)群體封閉后應維持五年以上
為什么把小鼠封閉群有效時間定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將兩個近交系進行交配,培育出一個新的群體(雜交群)。此時,把其中一個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為A/A,另一近交系為a/a,則兩者雜交以后所產(chǎn)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后讓F1進行隨機交配,從理論上講,F(xiàn)2代基因型分離的比例A/A為25%,A/a為50%,a/a為25%。再讓F2進行隨機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樣,不發(fā)生變化。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準確,因為還有其它許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響,假如具a/a基因型的個體比A/A及A/a基因型的個體繁殖率低1/2的話,此時這三種基因型出現(xiàn)的頻率就各不相同(如圖5-1所示),即隨著代數(shù)的增加,a/a型頻率逐代減少,而A/A型的頻率則逐代增加,也就是說,在起初10代(從1~10代),各基因型頻率,都有變化,達到15升后才趨于穩(wěn)定(幾種基因型頻率平行發(fā)展)。這雖然是理論的推導,但已用于實踐,故目前暫定15代,也就是說經(jīng)過15代后,該群體的基因型頻率才能達到相對穩(wěn)定。以小鼠為例,一年大約繁殖3代,要達到15代,就需要5年時間。因此,5年確定為小鼠封閉群的最低年限,但這種年限只能用之于小鼠,如豚鼠和兔等世代間隔長,封閉群達到穩(wěn)定的年數(shù),就比小鼠的更長了。
圖5-1 不同繁殖率基因型個體的基因型頻率變化:在A/A為35%,
A/a為5%,a/a為25%的群體中a/a的繁殖率為A/A和A/a的1/2時,各基因型頻率的變化。
(二)防止產(chǎn)生群體內(nèi)的隔離狀態(tài)
封閉群體,不要在隔離狀態(tài)下進行繁殖(交配)。上面所講的是隨機交配時的情況。如果交配不隨機(如一封閉群隔離飼養(yǎng),每處的雌雄只數(shù)都不多),而是兄弟姐妹之間交配,則該封閉群就會分化為許多近交系,從而使該群體的基因型結構發(fā)生變化,結果不但破壞了封閉群固有的遺傳結構,而且將使封閉群分化成幾個近交系,如近交系之間再進行雜交,雖可提高該群體的繁殖率,可是封閉群原有的特點將因此丟失。
假如將某封閉群分在兩個飼養(yǎng)間飼養(yǎng),各飼養(yǎng)間又獨立地自行保種,這樣就使群體有效大小減少一半,隨之近交系數(shù)也將提高,從而在這兩個飼養(yǎng)間產(chǎn)生基因結構(型)變化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因為,基因結構的變化原則上趨向于不隨機交配的群體一方。如果經(jīng)過若干代之后就會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封閉群。即使是各飼養(yǎng)間的群體量很大,但相同基因結構的微小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經(jīng)過幾十年代后,這些微小差異積累起來,也同樣產(chǎn)生上述結果。有時雖然在同一飼養(yǎng)的保種,但采取的方法與上述兩飼養(yǎng)間的作法相同,結果也會產(chǎn)生兩個封閉群。
圖5-2 繁殖場較多時,為避免各繁殖之間產(chǎn)生隔離生產(chǎn)的方法
總之,若同屬于一個封閉群,則留種對必須在整個群體內(nèi)普遍地選擇,并進行隨機交配。如果繁殖場有兩個以上都生產(chǎn)同一品系的封閉群,為避免隔離狀態(tài)下的配種,可采用圖5-2方式繁殖生產(chǎn)。即由一個種群繁殖提供雌雄種鼠,再分配給各繁殖場,進行隨機交配生產(chǎn),然后供應使用。
(三)“群體有效大小”應保持在50只以上
當采用圖5-2這種生產(chǎn)方式時,應特別注意種群繁殖場的“群體有效大小”,要達到足夠大。如果封閉群過小,必然引起群體內(nèi)近交系數(shù)上升,而致群體內(nèi)各種基因的物質(zhì)純度提高,這是與封閉群的性質(zhì)所不相容的,是封閉群最忌諱的。如群體只有雌雄兩只組成,就只能進行兄妹交配,結果會育成近交系。如果群體有10只組成,這時雖然1、2代不進行兄妹交配,但在2~3代后,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堂兄弟和堂姐妹之間的近親交配,從而也能使群體的近交系數(shù)上升,結果使群體內(nèi)基因結構改變。為了防止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必須規(guī)定群體的大小。
“群體有效大小”是群體遺傳學的術語,有固定的含義。即在進行動物的繁殖生產(chǎn)時,為表示其群體規(guī)模大小,常以雌雄種的數(shù)目來表示。這個數(shù)目,通常的含義可定義為該群體的大小,但是當考慮每代之間的遺傳特性時,這種表示方法就有問題了。比如,雌雄種的數(shù)目雖然相等,但在留種時如來源分布不均時,情況就大不一樣(見表5-1)
表5-1 由10對公母鼠組成的不同群體的有效大小
雙親號/留種仔數(shù)/留種方式12 3 4 5 6 7 8 9 10計群體的有效大小A2 2 2 2 2 2 2 2 2 22040B1 3 0 3 0 3 4 1 2 32020C0 4 0 3 4 0 0 0 5 42012D0 12 0 0 0 8 0 0 0 0204表中所示為10對種動物,采取A、B、C、D四種不同的留種方法。從中不難看出,四種方式雖都是在10對親代所生的仔代中選種,但是所選出留種仔數(shù),在A組是來自10對種鼠,B組是來自8對種鼠,C組來自5對種鼠,而D組則只是來自2和6號兩對種鼠。四組選出的留種仔數(shù)分別都是20只,群體的有效大小從外觀上似乎相同,但其基因結構則完全不一樣。為了比較這種差異,就采用了“群體有效大小”這一標準來進行衡量。
“群體的有效大小”是指一個自然繁殖的群體所包含的雌雄動物數(shù)目,是為下一代留種時,能從中隨機選種,并隨機交配以繁殖后代的數(shù)目,并以此作為衡量的尺度,以計數(shù)被測群體的有效大小。表5-2的B組所列即大致與所謂理想大小接近,故其有效大小定為20,A組則為40,正好為D組的10倍,C組為12,D組為4。如果采取A組的形式進行繁殖,必須非常仔細選種才能達到,因此非常麻煩。B組實際是采服隨機選擇的一例,因此操作較簡便,只要稍微留心選種即可,但是如果不留心,很可能會出現(xiàn)C組或D組那種情況,即僅僅從幾只母種所生的仔代中選擇,勢必造成群體有效大小的變小。
降低“群體的有效大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種鼠的雌雄數(shù)不同。雌雄鼠的性比越大,其“群體的有效大小”就變小(可見表5-2)。
表5-2 群體大小相同、雌雄種的比不同時的“群體的有效大小”
雌 種 數(shù)雄 種 數(shù)群 體 大 小群體的有效大小10102020.01282019.21462016.21642012.8182207.2191203.8下面的公式用以計算“群體有效大小”與群體近交系數(shù)上升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只要進行隨機交配,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F1=1/2Ne
△F1: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
Ne:群體的有效大小
由此公式我們可以看出,Ne越大,則△F1就越小。在封閉群的規(guī)定中,“群體的有效大小”被定為50。為什么要定為50與要成為近交系就必須兄弟姐妹交配20代一樣,也就是說只在一般群體中,近交系數(shù)的上升率(△F1)等于百分之一時,群體的有效大?。∟e)恰好是50。
在一般情況下,大量生產(chǎn)實驗動物的繁殖是用各種雌雄鼠的比例進行生產(chǎn)的。表5-3用以說明在不同性別比例時的情況,要達到“群體有效大小”50左右時所需的雌雄鼠數(shù)。根據(jù)表5-3,現(xiàn)假定如下計劃生產(chǎn)方式,即每周用一只雄鼠與2只雌鼠進行交配,這種雌雄兩性配合的比例為1:14。這樣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時,至少須經(jīng)常保持雄鼠14只,雌鼠196只,這交不是說,只要準備好14只雄鼠和196只雌鼠就萬事大吉了,而是為了在下一代留種時能從較多的種群中進行廣泛選種,不致因種群數(shù)目較少而不得不進行近親交配。因為,種雄雌鼠太少了,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近交系數(shù),結果就喪失了封閉群的意義。
表5-3雌雄性別比例不同的各群體要達到有效大小50以上時所需的雌雄鼠
性 別 比 例群體有效大小達到50時所需的動物數(shù)群體的有效大小雄雌1:1252550.01:6157550.01:71510652.51:101414050.91:141419652.3(四)不要用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
所謂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是把基因決定的性狀引向特定方向,結果使群體內(nèi)基因結構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圖5-3中,基因結構大體自第15代起才趨于穩(wěn)定。要想增加具體a/a基因型的個體,而進行淘汰方式的選種,結果使其有a/a基因型的小鼠在全體種鼠中上升到1/2,從而使其他基因頻率發(fā)生急劇變化。
圖5-3所示只是一種基因型的改變所產(chǎn)生的結果,但即使是單基因,在實際上也伴隨著許多其他遺傳性狀的變化。因此,在封閉群中,原則絕對上不允許進行淘汰式選種。
圖5-3 自第15代起進行淘汰式選種后基因頻率變化情況
但是,涉及到繁殖能力問題,可視為例外,因為作為實驗動物首要的基本條件是可繁殖性,尤其是封閉群,利用雜合性提高繁殖率是其特特。人們在選種時有意無竟地都想用繁殖率高的動物作種。在群體被封閉后在5年之內(nèi),只要采用同一方法,只選擇繁殖率高的留種,其基因結構幾乎不會引起變化。因此育成封閉群后選種時,應挑選繁殖率高的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