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概述】胃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疼痛為主癥。胃痛的發(fā)生常因飲食失調(diào)、脾胃虛弱、情志刺激等因素引起。臨床特點是胃脘部疼痛或伴有惡心,嘔吐,泛酸,嘈雜,不思飲食,腹瀉等。分別與西醫(yī)學(xué)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粘膜脫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相類似。
【手穴治法】
方法1:
選穴:中渚。
操作:取30號1.5毫針,迅速刺入皮下,進針3~5分、捻動得氣,再捻20余下,留針15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出針后揉閉針孔。
資料:據(jù)吉林省通化市中醫(yī)院孫明一副主任醫(yī)師介紹,中渚穴能舒郁行氣、臨床治療胃脘痛、胸悶、脅痛,牙痛,耳中痛,對癥治療每有卓效。輕者1次可解除痛苦,重者3~5次可愈。
病例:許××,女,48歲。1989年11月20日就診?;颊呶鸽渫?0余年。既往有風(fēng)濕性心臟病和五更泄瀉病史?,F(xiàn)癥:生氣后后背與胃口相引作痛,納少,頭昏而脹,周身不適。診見:神倦,面色蒼白,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沉細(右兼弦)。即針中渚穴,得氣后,捻動50下,留針20分鐘,胃脘連背相引痛顯著減輕。二診,再針。3次痊愈。
方法2:
選穴:中魁。
操作:用28號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直刺0.5寸,得氣后行針30分鐘,行針期間可用艾條熏灸。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按語:此穴不僅治療胃脘痛效果好,而且用針灸法可治食道癌。
(二)艾灸療法
選穴:胃舒。
操作:點燃艾條,直接熏灸雙手胃舒穴,每次20分鐘,以患者穴位皮膚發(fā)紅,灼痛尚能耐受為度。每日2次,3天為1療程。
【手穴治萃】
胃脘痛是臨床上常見病癥。灸治“胃舒”穴可治療胃脘痛。“胃舒”穴在雙手小指第一節(jié)指骨外側(cè)中間處,灸治1~3次,即有止痛效果。灸治時,點燃艾條距該穴約3寸,如欠熱感,可靠近一點,有灼熱感,可移遠一點。兩側(cè)各灸20分鐘。如病程較長,或疼痛伴嘔吐者,可配合針刺雙側(cè)足三里,各刺0.5寸深,留針15分鐘。每天灸2次,3天為1療程。治療224例,男101例,女123例,年齡12—68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1日,均為門診病人,臨床表現(xiàn)為胃部脹痛,食欲不振,辯證屬于肝氣犯胃60例,濕熱郁蒸40例,脾胃虛寒44例,胃陰不足29例,瘀血阻絡(luò)51例。均灸1療程而痛除。
(向伯茂浙江中醫(yī)雜志8∶(3)∶374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