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歌括新編》 (二)甘熱祛寒法

    『方歌』

    甘熱祛寒直中陰,冷服不拒陽可伸。

    姜附吳萸炙甘草,寒邪一散望回春。

    『藥物』

    甘草、干姜、附片、吳萸。微煎冷服。

    『方解』

    此方治寒邪直中三陰之癥,亦即仲景四逆湯也。方中加吳萸之大熱,以祛厥陰之寒邪。治療寒中三陰最為中的。汪仞庵原解謂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以伸發(fā)陽氣,表散寒邪。甘草也是散寒補中之品,又以緩姜附之上僭(僭:讀如見。超越本分之意。這里所指是用甘草以緩解干姜、附片之大熱以免僭越于上,導(dǎo)致燥熱太過之弊。)也。必冷服者,因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格:陰障、拒陰之意?!鹅`樞經(jīng)·百病始生篇》:"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這是陽氣偏盛,陰氣受阻,不能營運內(nèi)外而與陽氣相交所致。這叫陽盛格陰,反之亦有陰盛格陽的,即陰寒過盛,把陽氣格拒于外,出現(xiàn)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的癥候。)不納,即經(jīng)所謂熱因寒用之意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