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豆黃卷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豆黃卷拼音注音Dà Dòu Huánɡ Juǎn別名

    大豆卷

    來源

    豆科大豆屬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種子發(fā)芽后曬干而得。

    炮制

    通常在10月間種子成熟后采收。選擇肥壯飽滿的種子,于冷水中泡漲后,用濕布蓋好,或放入麻袋、蒲包中,置于溫暖處,經(jīng)常翻動和灑少量的水,促其發(fā)芽。待芽長約1厘米時,用清水洗凈曬干。

    性味

    甘,平。

    注意

    無濕熱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解表。用于暑濕發(fā)熱,麻疹不透,胸悶不舒,骨節(jié)疼痛,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

    5錢~1兩。

    備注

    (1)用于濕溫、暑濕初起,發(fā)熱、惡寒、身重、胸悶、苔膩等癥。豆卷為發(fā)表之輕劑,外可透發(fā)表邪、內(nèi)可化除水濕,用于濕熱兼有表癥者,常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濕熱內(nèi)蘊、發(fā)熱煩燥、胸悶不舒、身重體痛等癥。豆卷善于通達宣利,用于濕溫、暑濕等濕熱病癥,每與茯苓、滑石、黃芩等配合應(yīng)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大豆黃卷拼音注音Dà Dòu Huánɡ Juǎn別名

    大豆卷(《本草經(jīng)集注》);大豆蘗,黃卷(崔禹錫《食經(jīng)》),卷蘗(《食療本草》),黃卷皮(《本草圖經(jīng)》),豆蘗(《綱目》),豆黃卷(《長沙藥解》),菽蘗(《本經(jīng)疏證》)。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種子(黑大豆)發(fā)芽后曬干而成。

    性狀

    干燥種子呈橢圓形,稍扁,長0.7~1.2厘米,直徑5~7毫米,種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橫向皺紋或縱裂,多數(shù)破裂,露出黃白色的子葉。子葉兩片,肥厚;胚根細長,伸出于種皮之外,長5~10毫米,極彎,淡褐色,硬脆易斷。氣無,味淡,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色黑褐、有皺紋及短芽者為佳。

    歸經(jīng)

    入脾、胃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jīng)氣分。"

    ②《要藥分劑》:"入胃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jīng)。"

    性味

    甘,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崔禹錫《食經(jīng)》:"味苦,生溫。"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功能主治

    清解表邪,分利濕熱。治濕溫初起,濕熱不化,汗少,胸痞,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濕痹,筋攣,骨節(jié)煩疼。

    ①《本經(jīng)》:"主濕痹,筋攣,膝痛。"

    ②《別錄》:"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氣結(jié)積,益氣,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潤澤皮毛。"

    ③《食療本草》:"破婦人惡血。"

    ④《綱目》:"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

    ⑤《中藥志》:"發(fā)表利濕。治濕熱內(nèi)蘊,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搗汁或入散劑。

    復(fù)方

    ①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拌炒干),大黃(微煨去皮)各-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diào)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圣濟總錄》大豆散)

    ②治頭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jié)澀: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jié)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大豆蘗一斤。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diào)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論方》)

    ④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diào)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圣惠方》)

    制法

    大豆黃卷:取黑大豆洗凈,浸泡至外皮微皺,撈出,置竹籮內(nèi),上蓋濕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發(fā)芽。至芽長1厘米時,取出攤在筐內(nèi),先置有風處吹至半干(防止脫殼)。再行曬干即成。制大豆黃卷:取大豆黃卷置鍋內(nèi),加入用淡竹葉、燈芯草煎成之藥汁共煮,至藥汁吸盡后,取出曬干(每大豆黃卷100斤,用淡竹葉20兩,燈芯草10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大豆黃卷拼音注音Dà Dòu Huánɡ Juǎn別名

    大豆卷、大豆蘗、黃卷、卷蘗、黃卷皮、豆蘗、豆黃卷、菽蘗。

    英文名dried black soybean sprout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種子發(fā)芽后曬干而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cine max(L.)Merr.[Phaseolus max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脫殼后放陰涼干燥處,備用。

    原形態(tài)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cè)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偁罨ㄐ蛞干话靶“樞?,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栽培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形或腎形,稍扁,長0.7-1.4cm,寬5-8mm;表面灰黃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橫向皺紋,一側(cè)有長圓形種臍,長2-3mm。種皮常裂開、破碎或脫落。子葉黃色,肥厚,胚根細長,伸出種皮之外,彎曲,長0.5-1cm;質(zhì)脆易斷。也有少數(shù)未發(fā)芽的種子,種皮完整。氣無,昧淡,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有皺紋及短芽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黃白色或黃褐色。①柵狀細胞頂面觀呈長多角形,壁甚厚,孔溝明顯;底面觀胞腔內(nèi)含棕黃色或棕黑色物;斷面觀呈長柱形,長48-102μm,直徑9-10μm,壁自內(nèi)向外漸增厚。②支柱細胞啞鈴狀或骨狀,長26-170μm,寬20-73μm,縊縮部寬12-26μm,其頂面觀呈類圓形,胞腔明顯③糊粉層細胞形小,呈類方形,壁較厚。④種臍部位柵狀細胞內(nèi)側(cè)的星狀組織碎片少見,細胞類圓形、圓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較厚,有大型的細胞間隙。

    化學成分

    含天門冬酰胺、膽堿、黃嘌呤(xanthine)及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另含鈣、鉀、硅等。此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對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2.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

    炮制

    大豆黃卷:取黑大豆洗凈,浸泡至外皮微皺,撈出,置竹籮內(nèi),上蓋濕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發(fā)芽;至芽長1cm時,取出攤在內(nèi),先置有風處吹至半干(防止脫殼),再行曬干即成。制大豆黃卷:取大豆黃卷置鍋內(nèi),加入用淡竹葉、燈芯草煎成之藥汁共煮,至藥汁吸盡后,取出曬干(每大豆黃卷100斤,用淡竹葉20兩,燈芯草10兩)。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樣品粗粉g.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熱20min,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0.2mL,吸取20μl點樣。以脯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胺坡作對照,點于硅膠G(青島)板上。展開劑:Ⅰ.正丁醇一醋酸-水(3:1:1);Ⅱ.酚-水(75:25)作雙向展開,展距10cm。用1%三酮丙酮液噴霧后,于105℃烤5min。樣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對應(yīng)的位置上可見紫紅色斑點。

    歸經(jīng)

    脾;肝;胃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透表;除濕利氣。主濕溫初起;暑濕發(fā)熱;食滯脘痞;濕痹;筋攣;骨節(jié)煩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搗汁;或入散劑。

    復(fù)方

    薯蕷丸《金匱要略》:外感風寒、自汗;牛黃清心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心開竅、熄風通絡(luò);大豆散《圣濟總錄》:水病、大小便澀;黃卷《普濟方》:頭風、濕痹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大豆黃卷,活血氣,消水脹之藥也。蓐婦藥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腫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濕痹久著與筋攣膝痛,皆血與水氣之所結(jié)也?!毒址健放|S清心丸,用此以去風痰,解煩郁,通心氣,安神明昏亂,亦借此開通發(fā)越之意云。

    2.《長沙藥解》:大豆黃卷,專泄水濕,善達木郁,通腠理而逐濕痹,行經(jīng)脈而破血檗,療水郁腹脹之病,治筋攣膝痛之疾。

    3.《吳醫(yī)匯講》:周思哲曰:大豆黃卷,古人罕用。《本草》載其性曰,治濕痹筋攣膝痛,五臟不足,益氣宣胃,破婦人惡血,除胃中積熱,消水氣脹滿。即《金匱》虛勞門薯蕷丸于氣血并補方中佐之。后之著方解者,有宣發(fā)腎氣之論,亦未謂其發(fā)表也。近來誤作表藥者,其故何歟?蓋因吾吳人喜服輕方,而昔之治病,俱于醫(yī)家取藥,有云馬元儀預(yù)用麻黃湯浸豆發(fā)檗,凡遇應(yīng)用麻黃者,方開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渠得藥投中病,曲以兩全,此心亦良苦矣。后醫(yī)不明細底,竟認豆卷與豆豉同類,公然影射作為表劑,但肆中豆卷豈亦有麻黃湯浸發(fā)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論之,豆得水而發(fā)檗,或能些微宣濕,亦不能力通表藥也。若用二、三錢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陽耶?

    4.《本經(jīng)疏證》:夫濕痹而筋攣膝痛,濕閉于下者宜升,濕不閉則筋自舒,筋既舒則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獨取大豆黃卷?夫木瓜治轉(zhuǎn)筋,非治筋攣,薏苡治筋急拘攣,不治筋攣,牛膝治筋攣,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攣,又欲其濕升者,舍大豆黃卷別無物矣。所以者何?濕流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濕既痹于此,勢不能下,又不能升,與其逐而下之,仍無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腹,或從小便,或從汗出而解。仲景薯蕷丸治風氣百疾,取此與柴胡、桂枝、防風、白斂為伍,亦豈不以其能發(fā)耶?

    5.《本草便讀》: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與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則有生發(fā)之氣,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風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濕所困耳。

    6.張壽頤:豆黃卷,孟詵謂破婦人惡血,瀕湖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則此藥之性情效用,蓋與豆豉大同小異,本不在發(fā)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則亦以麻黃湯浸過,發(fā)汗又確有證驗,是因制法之變遷,而藥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藥分量,隨其人體質(zhì),酌量輕重,亦如豆豉之例。

    7.其他:《本經(jīng)》:主濕痹,筋攣,膝痛?!秳e錄》: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氣結(jié)積,益氣,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潤澤皮毛?!妒朝煴静荨罚浩茓D人惡血?!毒V目》: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中藥志》:發(fā)表利濕。治濕熱內(nèi)蘊,汗少,小便不利。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紫威靈來源菊科白腳威靈Vernonia squarrosa (D. Don) Less. var. orientalis Kitam.[V. teres auct. non 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貴州。性味苦、辛,微寒。功能......
  •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vsolophus amherstiae (Leadu......
  • 《中國藥典》: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
  • 《中藥大辭典》: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綱目》)。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莖基部的葉具長柄......
  • 《中藥大辭典》:白芥子拼音注音Bái Jiè Zǐ別名辣菜子(《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生境分布主產(chǎn)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