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繡球(《鮮芳譜》),玉粉團(tuán)(《綱目拾遺》)。
《綱目拾遺》
為虎耳草科植物圓錐繡球或大花圓錐繡球的花。
①圓錐繡球,又名:水亞木、圓錐八仙花、綠竹桿、土常山、白花蓮。
落葉灌木或亞喬木,高達(dá)3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小枝亦褐色,皮孔顯明,疏生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偶有3片輪生;橢圓形或卵形,長5~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1~1.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長15~25厘米,徑8~12厘米;不育花徑1~5厘米,萼片寬卵形或橢圓形,3~5片,通常為4片,全緣,白色,后變紫色;能育花萼筒杯狀,先端5齒裂,花瓣5,長橢圓形,白色;雄蕊常10枚,花絲細(xì)長;花柱2,短。蒴果卵圓形,徑2~3毫米,先端2歧。種子頂端有薄翅。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溪邊及林緣灌叢中,或郊野路邊、水溝邊。分布浙江、安徽、江西、廣西等地。
②大花圓錐繡球
為栽培變種,花幾全為不育花,圓錐花序長至30厘米。
圓錐繡球的干燥花中分離出2.5%白色結(jié)晶物質(zhì)。
新鮮、干燥的內(nèi)層樹皮含2%新繡球花甙。內(nèi)層樹皮粘質(zhì)中含D-木糖2.13%、D-半乳糖16.1%、L-鼠李糖13.82%、D-半乳糖醛酸61.26%,灰分2.97%。
本品中還含樹脂、脂肪、傘形花內(nèi)酯傘形花內(nèi)酯甙、乳酸鎂和乳酸鈣。
《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
《本草再新》:"消濕,破血。"
治腎囊風(fēng):㈠粉團(tuán)花七朵。水煎洗。(《綱目拾遺》)㈡蛇床子、墻上野莧、繡球花,煎湯洗之。(《良方集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繡球(《鮮芳譜》),玉粉團(tuán)(《綱目拾遺》)。
出處《綱目拾遺》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圓錐繡球或大花圓錐繡球的花。
原形態(tài)①圓錐繡球,又名:水亞木、圓錐八仙花、綠竹桿、土常山、白花蓮。
落葉灌木或亞喬木,高達(dá)3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小枝亦褐色,皮孔顯明,疏生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偶有3片輪生;橢圓形或卵形,長5~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1~1.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長15~25厘米,徑8~12厘米;不育花徑1~5厘米,萼片寬卵形或橢圓形,3~5片,通常為4片,全緣,白色,后變紫色;能育花萼筒杯狀,先端5齒裂,花瓣5,長橢圓形,白色;雄蕊常10枚,花絲細(xì)長;花柱2,短。蒴果卵圓形,徑2~3毫米,先端2歧。種子頂端有薄翅。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溪邊及林緣灌叢中,或郊野路邊、水溝邊。分布浙江、安徽、江西、廣西等地。
②大花圓錐繡球
為栽培變種,花幾全為不育花,圓錐花序長至30厘米。
化學(xué)成分圓錐繡球的干燥花中分離出2.5%白色結(jié)晶物質(zhì)。
新鮮、干燥的內(nèi)層樹皮含2%新繡球花甙。內(nèi)層樹皮粘質(zhì)中含D-木糖2.13%、D-半乳糖16.1%、L-鼠李糖13.82%、D-半乳糖醛酸61.26%,灰分2.97%。
本品中還含樹脂、脂肪、傘形花內(nèi)酯傘形花內(nèi)酯甙、乳酸鎂和乳酸鈣。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再新》:"消濕,破血。"
復(fù)方治腎囊風(fēng):㈠粉團(tuán)花七朵。水煎洗。(《綱目拾遺》)㈡蛇床子、墻上野莧、繡球花,煎湯洗之。(《良方集要》)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