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假耬斗菜

    《中藥大辭典》:假耬斗菜拼音注音Jiǎ Lóu Dòu Cài別名

    小葉假耬斗菜(《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葉矛對鉤(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毛茛種植物假耬斗菜。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多生于高山的多石礫山坡或石崖上。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上部有逐年宿存的葉柄密集成叢。葉多數(shù),均基生,為2回3出復(fù)葉,無毛;小葉深裂,小裂片倒披釬形;葉柄長2.5~11厘米,花莖高3~18厘米;苞片2,生于花下0.3~3.3厘米處,披針形;花單個頂生,直徑2.8~5厘米;萼片5,堇色或淡紫紅色,倒卵形,長1.4~2.5厘米;花瓣5,黃色,狹倒卵形,長約5毫米;雄蕊多數(shù);退化雄蕊不存;心皮5~7。蓇葖果直立,長0.9~1.2厘米,具網(wǎng)狀脈。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藥》:"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去瘀,止血,鎮(zhèn)痛。用于下死胎,子宮出血。"

    ①《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活血儆瘀,止痛止血。治跌打損傷,拔除異物,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研末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假耬斗菜拼音注音Jiǎ Lóu Dòu Cài英文名leaf of Littelleaf Paraquilegia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假耬斗菜的葉或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aquilegia microphylla (Royle) Drunmm.Et Hutch.[Isopyrum microphyllum Royle]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洗凈泥沙,除去殘葉、枯枝,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5200m的高山山地石壁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

    原形態(tài)

    假耬斗菜,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狀莖細(xì)圓柱形或近紡錘形,粗2-6mm。葉基生;葉柄長2.5-11cm;通常為一至二回三出復(fù)葉;葉片長1.2-3cm,一回裂片具細(xì)長柄,小葉寬菱形或腎狀寬菱形,長5-8mm,寬5-10mm,3深裂,深裂片再2-3細(xì)裂,末回裂片倒披針形、橢圓狀倒披針形或線形,寬0.5-2mm?;ㄝ?-3,長3-18cm;苞片2,生于花下3-33mm處,對生或近對生,倒披針形,長4-12mm,基部有膜質(zhì)鞘;花兩性,直徑2.8-5cm;萼片5,花瓣狀,淡堇色或淡紫紅色,偶為白色,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1.4-2.5cm,寬0.9-1.5cm,先端近圓形;花瓣5,小,倒卵形或卵狀長圓橢圓形,長約5mm,先端微凹,下部淺囊狀;雄蕊多數(shù),長4-7mm,花絲狹線形,花藥長0.8-1mm;心皮5-8,無毛。蓇葖果,長6-11mm,喙短,長約2mm。種子狹卵球形,長1.3-1.8mm,褐色,一側(cè)有狹翅?;ㄆ?-8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灰綠色至黃色,展平后呈心形至菱形,長0.4-1.5cm,寬0.4-1.9cm;3全裂,中間裂片菱形,側(cè)裂片斜扇形,每裂片再2-3細(xì)裂;葉柄長。質(zhì)脆,體輕。氣微,味辛、苦、澀。

    歸經(jīng)

    肝;腎;脾經(jīng)

    性味

    味苦;澀;性寒

    注意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斂瘡止血。主跌打損傷;經(jīng)閉;痛經(jīng);外傷出血;金瘡;傷口久不愈合;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0.3-0.6g,每日2次。外用:適量,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
  • 《中國藥典》:板藍(lán)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別名大藍(lán)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
  •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axis pistillaris (L.ex Pers.) Fr.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泥砂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砂土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