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經(jīng)》
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多生于雜木林或灌木林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四川、陜西、甘肅、山西等地。
欒樹(《正字通》),又名:木欒(《夢溪筆談》),石欒樹、黑葉樹、木欄牙、山茶葉、軟棒。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dá)10米。小枝暗黑色,被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有時呈2回或不完全的2回羽狀復(fù)葉;小葉7~15,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5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鈍形或截頭形,先端短尖或短漸尖,邊緣鋸齒狀或分裂,有時羽狀深裂達(dá)基部面呈2回羽狀復(fù)葉。圓錐花序頂生,大,長25~40厘米;花淡黃色,中心紫色;萼片5,有小睫毛;花瓣4,被疏長毛;雄蕊8,花絲被疏長毛;雌蕊1,花盤有波狀齒。蒴果長橢圓狀卵形,邊緣有膜質(zhì)薄翅3片。種子圓形,黑色?;ㄆ?~8月。果期10月。
果實含甾醇、皂甙、黃酮甙、花色甙、鞣質(zhì)和聚糖醛酸。皂甙中分出了欒樹皂甙A和B。干燥種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淀粉7.0%,灰分9.0%,脂類20.9%。種仁含油38%,皂化后分出甾醇和棕櫚酸。葉含沒食子酸甲酯,對多種細(xì)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本草經(jīng)集注》:"決明為使。"
①《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毗,消目腫。"
②《唐本草》:"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采收和儲藏:6-7月采花,陰干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疏林中。
資源分布: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產(chǎn)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東北自遼寧起經(jīng)中部至西南部的云南均有分布。
欒樹 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小枝具疣點(diǎn),與葉軸、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葉叢生于當(dāng)年生枝上,平展,一回、不完全二回或偶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長可達(dá)50cm;小葉紙質(zhì),(7-)11-18片,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對生或互生,卵形、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10cm,寬3-6cm,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至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鋸齒,齒端具小尖頭,上面僅中脈上散生皺曲的短柔毛,下面在脈腋具髯毛,有時小葉背面被茸毛。花雜性同株或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長25-40cm,密被微柔毛,分枝長而擴(kuò)展;苞片狹披針形,被小粗毛;花淡黃色,稍芬芳;花梗長2.5-5cm;萼裂片卵形,邊緣具腺狀緣毛,呈嚙蝕狀;花瓣4,開花時向外反折,線狀長圓形,長5-9mm,被長柔毛,瓣片基部的鱗片初時黃色,開花時橙紅色,參差不齊的深裂,被疣狀皺曲的毛;雄蕊8,在雄花中的長7-9mm,雌花中的長4-5mm,花絲下半部密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花盤偏斜,有圓鈍小裂片;子房三棱形,除棱上具緣毛外無毛,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蒴果圓錐形,具三棱,長4-6cm,先端漸尖,果瓣卵形,外面有網(wǎng)紋,內(nèi)面平滑且略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徑6-8mm?;ㄆ?-8月,果期9-10月。
生物學(xué)特性 耐寒,耐旱,稍能耐陰,耐瘠薄的土壤,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深根性,萌蘗力強(qiáng)。
栽培技術(shù) 以種子繁殖為主:9-10月種子成熟,于蒴果未干時采下,曬干,經(jīng)水選后干藏,一般發(fā)芽率70%-90%。種子有來年發(fā)芽的習(xí)性,秋播,讓其自然越冬,春季發(fā)芽。或?qū)⒎N子與濕砂混拌,放背陰處低溫處理,來年春季3月取出,用溫水催芽,播后發(fā)芽整齊。苗高5-10cm時間苗,以每10m2留苗100株左右為宜。一年生小苗來年春季移植,培育3-4年養(yǎng)成大苗出圃。
葉含槲皮甙-2〃-沒食子酸酯(quercitrin-2〃-gal late)。
肝經(jīng)
苦;寒
《本草經(jīng)集注》:決陰為使。
清肝明目。主目赤腫痛;多淚
內(nèi)服:煎湯,3-6g。
1.《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
2.《唐本草》:臺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經(jīng)》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生境分布多生于雜木林或灌木林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四川、陜西、甘肅、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欒樹(《正字通》),又名:木欒(《夢溪筆談》),石欒樹、黑葉樹、木欄牙、山茶葉、軟棒。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dá)10米。小枝暗黑色,被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有時呈2回或不完全的2回羽狀復(fù)葉;小葉7~15,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5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鈍形或截頭形,先端短尖或短漸尖,邊緣鋸齒狀或分裂,有時羽狀深裂達(dá)基部面呈2回羽狀復(fù)葉。圓錐花序頂生,大,長25~40厘米;花淡黃色,中心紫色;萼片5,有小睫毛;花瓣4,被疏長毛;雄蕊8,花絲被疏長毛;雌蕊1,花盤有波狀齒。蒴果長橢圓狀卵形,邊緣有膜質(zhì)薄翅3片。種子圓形,黑色?;ㄆ?~8月。果期10月。
化學(xué)成分果實含甾醇、皂甙、黃酮甙、花色甙、鞣質(zhì)和聚糖醛酸。皂甙中分出了欒樹皂甙A和B。干燥種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淀粉7.0%,灰分9.0%,脂類20.9%。種仁含油38%,皂化后分出甾醇和棕櫚酸。葉含沒食子酸甲酯,對多種細(xì)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性味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決明為使。"
功能主治①《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毗,消目腫。"
②《唐本草》:"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欒華拼音注音Luán Huá英文名Flower of Paniculate Goldraintree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采收和儲藏:6-7月采花,陰干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疏林中。
資源分布: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產(chǎn)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東北自遼寧起經(jīng)中部至西南部的云南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欒樹 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小枝具疣點(diǎn),與葉軸、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葉叢生于當(dāng)年生枝上,平展,一回、不完全二回或偶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長可達(dá)50cm;小葉紙質(zhì),(7-)11-18片,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對生或互生,卵形、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10cm,寬3-6cm,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至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鋸齒,齒端具小尖頭,上面僅中脈上散生皺曲的短柔毛,下面在脈腋具髯毛,有時小葉背面被茸毛。花雜性同株或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長25-40cm,密被微柔毛,分枝長而擴(kuò)展;苞片狹披針形,被小粗毛;花淡黃色,稍芬芳;花梗長2.5-5cm;萼裂片卵形,邊緣具腺狀緣毛,呈嚙蝕狀;花瓣4,開花時向外反折,線狀長圓形,長5-9mm,被長柔毛,瓣片基部的鱗片初時黃色,開花時橙紅色,參差不齊的深裂,被疣狀皺曲的毛;雄蕊8,在雄花中的長7-9mm,雌花中的長4-5mm,花絲下半部密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花盤偏斜,有圓鈍小裂片;子房三棱形,除棱上具緣毛外無毛,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蒴果圓錐形,具三棱,長4-6cm,先端漸尖,果瓣卵形,外面有網(wǎng)紋,內(nèi)面平滑且略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徑6-8mm?;ㄆ?-8月,果期9-10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耐寒,耐旱,稍能耐陰,耐瘠薄的土壤,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深根性,萌蘗力強(qiáng)。
栽培技術(shù) 以種子繁殖為主:9-10月種子成熟,于蒴果未干時采下,曬干,經(jīng)水選后干藏,一般發(fā)芽率70%-90%。種子有來年發(fā)芽的習(xí)性,秋播,讓其自然越冬,春季發(fā)芽。或?qū)⒎N子與濕砂混拌,放背陰處低溫處理,來年春季3月取出,用溫水催芽,播后發(fā)芽整齊。苗高5-10cm時間苗,以每10m2留苗100株左右為宜。一年生小苗來年春季移植,培育3-4年養(yǎng)成大苗出圃。
化學(xué)成分葉含槲皮甙-2〃-沒食子酸酯(quercitrin-2〃-gal late)。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苦;寒
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決陰為使。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主目赤腫痛;多淚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
2.《唐本草》:臺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