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絲瓜子

    《全國中草藥匯編》:絲瓜子拼音注音Sī Guā Zǐ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 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性味

    微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潤燥,驅蟲。用于咳嗽痰多,蛔蟲病,便秘。

    用法用量

    2~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絲瓜子拼音注音Sī Guā Zǐ別名

    烏牛子(《綱目拾遺》)。

    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粵絲瓜種子,秋季果實老熟后,在采制絲瓜絡時,同時收集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絲瓜"條。

    性狀

    干燥種子呈扁平的橢圓形,長約1.2厘米,寬約7毫米,厚約2毫米。種皮灰羆色至黑色,邊緣有極狹的翅,翅灼一端有種脊,上方有一對呈叉狀的突起。種皮稍硬,剝開后可見有膜狀灰綠色的內種皮包于子葉之外。子葉2片,黃白色。氣無;味微苦。

    化學成分

    絲瓜種子含脂肪油23.5~38.9%,主為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等的甘油酯以及磷脂0.47%、角鯊烯、α-菠菜甾醇等。還含三萜皂甙(甙元是齊墩果酸)、黑色素(經(jīng)堿熔及氧化后產(chǎn)生鄰苯二酚)和葫蘆素B,其他還有蛋白質、糖類等。

    性味

    姚可成《食物本草》:"苦者:氣寒,有毒。甜者:無毒。"

    注意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若患腳氣、虛脹、冷氣人食之病增。"

    ②《得配本草》:"脾虛者禁用。"

    ③《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利水,除熱。治肢面浮腫,石淋,腸風,痔瘺。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②《醫(yī)林篆要》:"治腸風,痔瘺,崩漏,下乳。"

    ③《南寧市藥物志》:"通大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炒焦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復方

    治腰痛不止:絲瓜子仁炒焦,擂酒服,以渣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臨床應用

    用于驅蛔:取黑色絲瓜子(白色無效)的仁,于空腹時嚼食,或搗爛裝入膠囊服,每日1次。成人服絲瓜子仁40~50粒,兒童30粒,連服2日。治療857人,服藥后均驅出蛔蟲。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絲瓜子拼音注音Sī Guā Zǐ別名

    烏牛子

    英文名Seed of Luffa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和奧絲瓜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ffa cylindrica(L.) Roem. L. Acutangula Roxb.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老熟后,在采制絲瓜絡時,收集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里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wǎng)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果期夏秋季。

    性狀

    性狀鑒別 1、絲瓜子 種子長卵形,扁壓,長8-20mm,徑5-11mm,厚約2mm,種皮黑色,邊緣有狹翅,翅的一端有種脊,上方有叉關突起。種皮硬,剝開后可見膜狀灰綠色的肉種皮包于子葉之外。子葉2片,黃白色。氣微,味微香,2、奧絲瓜子 與絲瓜子主要不同點:種子表面有網(wǎng)紋及雕紋,邊緣無狹翅。

    化學成分

    1、絲瓜種子含水分6.4%,固定油(fixed oil)43。3%,碳水經(jīng)合物(carbohydrate)4。2%,纖維(fiber)1。2%[1]。油中的脂肪酸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i-ic acid),嚴麻酸(linolenic acid),十七烷酸(margaric 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糖類中有鼠李糖(rhamnose),果糖(fructose),葡萄糖(hlucose),半乳糖(galactose),水蘇糖(stachynose([1,2]。又含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蘇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胱氨酸(cyst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glycine),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rtic acid),內氨酸(alanine),脯氨酸(pro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等氨基酸[3]。還含三萜及三萜皂甙成分:絲瓜甙(lucyoside)N、P[4],瀉根醇酸(bryonolic acid)[5]。另含多種核糖體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絲瓜多肽(luf-fin)-a、-b[6,7]、s[8],α-及β-線瓜多肽[9,10]。尚含絲瓜苦味質(luffien)[11]。

    2、奧絲瓜種子含葫蘆苦素(cucurbitacin)B[12],奧絲瓜甙(acutoside)H、I[13]。種子中所含氨基酸與絲瓜種子中所含的相同[3],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是:棕櫚酸、硬、油酸和亞油酸[14]。

    藥理作用

    1.峻瀉作用:劑量為7-10顆種子粉;服15-20??芍聡I吐、腹瀉,30-40粒則致嚴重腹瀉,其有效成分是噴瓜素(Elaterin)。

    2.洋地黃樣作用:種子所含有的皂甙,對蛙心有洋地黃樣作用。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1.姚可成《食物本草》:若患腳氣、虛脹、冷氣人食之病增。

    2.《得配本草》:脾虛者禁用。

    3.《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通便;驅蟲。主水腫;石淋;肺熱咳嗽;腸風下血;痔漏;便秘;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炒焦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2.《醫(yī)林纂要》:治腸風;痔痿,崩漏,下乳。

    3.《南寧市藥物志》:通大便。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ěi Fēnɡ Cǎo別名毛繡球防風、銀針七、燈籠草、樓臺夏枯草、白風輪菜、白花仔、白菜匙、糖雞草、野芝麻、貓 耳朵草、節(jié)節(jié)花、老虎花、白 骨九蘇、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金線薄荷、白花草、鼠尾癀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絨草的......
  • 拼音注音Běi Yú Huánɡ Cǎo別名鉆之靈、小瓠花英文名seed of Siberian Merrem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sibi......
  • 拼音注音Běi Hè Shī英文名FRUCTUS CARPESI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性狀本品呈圓柱狀,細小,長3~4mm,直徑不及1......
  • 拼音注音Bàn Yuán Gài Yīn Shí Jué英文名Broadscale Humat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 platylepis (Bak.)Chi......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夏拼音注音Bàn Xià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