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檳榔

    《中藥大辭典》:山檳榔拼音注音Shān Bīnɡ Lɑnɡ別名

    山蘿卜、化積藥(《云南中草藥》),地葫蘆(《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雞腳參。夏、秋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曠野、山地林下或草坡上。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粗壯,外皮黃褐色,須根多數(shù)。莖直立,黃褐色,被長柔毛及混生的具腺短柔毛。單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5~13厘米,寬2.2~6.5厘米,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齒,兩面均被柔毛。輪傘花序有花6朵,排列成單一的假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圓形,長4~5毫米;花萼紫紅色,寬筒狀,長7~8毫米,上唇大,圓形,邊緣下延,下唇4齒分離;花冠淺紅色至紫色,長1.8~1.9厘米,花冠簡直,上唇4淺裂,下唇全緣,內(nèi)凹;雄蕊4,2長2短;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

    性味

    《云南中草藥》:"辛甘,平。"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鎮(zhèn)痛化積,接骨生肌。治脈管炎,食積,蛔蟲病,骨折,風(fēng)濕痛。"

    ②《貴州藥植目錄》:"清肺潤燥,益陰斂汗。治虛弱頭暈,虛汗,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包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檳榔拼音注音Shān Bīnɡ Lɑnɡ別名

    山蘿卜、化積藥、地葫蘆、土地黃、化蟲消、紅根草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Javatea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雞腳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thosiphon wulfenioides (Diels) Hand.- Mazz.[Coleus wulfenioides Diel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鎂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2900m的疏林下或草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醅、西南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南部、中部及西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粗大,木質(zhì)。莖直立,基部分枝,鈍四棱形,被長柔毛及腺短柔毛。葉基生或1-2對莖生;無柄或近于無柄;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4.5-13cm,寬2.2-6.5cm,先端鈍或圓,基部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近基部幾全緣,兩面被疏柔毛,上面具腺點。輪傘花序6朵花,彼此分離,排列成間斷的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圓形,長4-5mm,下面被疏柔毛,具緣毛;花萼紫紅色,寬筒狀,長7-8m,外用被疏長柔毛,上唇寬大,扁圓形,下唇具4齒,前2齒略長,齒端具芒尖,邊緣具小緣毛,果時花萼增大,上唇外反;花冠淺紅至紫色,長1。8-1。9cm,外面被疏短柔毛,上唇4裂,下唇全緣;雄蕊4,前對稍長,內(nèi)藏,花絲分離,花藥匯合成1室;子房4裂,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頭狀,微凹;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球形,淺褐色,具小疣突。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化學(xué)成分

    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或長圓錐形,有的有分枝,長5-10cm,直徑0.5-0.8cm,表面棕褐色,具縱紋。質(zhì)堅硬,斷面黃色,木部占大部分。氣微,味微苦。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活血通絡(luò);殺蟲消積。主風(fēng)濕痹痛;淋證;水腫;跌打損傷;骨折;食積腹脹;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鎮(zhèn)痛化積,接骨生肌。治脈管炎,食積,蛔蟲病,骨折,風(fēng)濕痛。2.《貴州藥植目錄》:清肺潤燥,益陰斂汗。治虛弱頭暈,虛汗,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馬狼稈、馬狼柴、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實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果序......
  •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別名忙果釘(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果蘇木的葉。夏季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叢、海邊村莊荒地上。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全株有下彎的......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果藤別名大膠藤、牛蹄麻、雞冠麻來源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澀、微苦,微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壯筋骨。主治產(chǎn)后筋骨痛,風(fēng)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
  • 別名藤杜仲[云南麗江]來源衛(wèi)矛科刺果藤仲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var. scandens (Loes.) R. A. Blak.,以藤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主治風(fēng)......
  • 別名綠南星、天南星、白南星、南星七、螃蟹七、三甫蓮、蛇芋頭來源天南星科刺柄南星Arisaema asperatum N. E. Brown,以塊莖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有毒。祛痰止咳,鎮(zhèn)痛。并治勞傷,癰疽。用法用量外敷治癰疽。摘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