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酸蔃子(《南寧市藥物志》),酸藤頭(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南寧市藥物志》
為紫金??浦参?strong>酸藤果的果實(shí)。夏季采收,蒸熟,曬干備用。
生于山野或村旁。分布我國南部。
落葉藤狀灌木或藤本,高1~3米。枝灰色或褐紅色,禿凈。單葉互生;紙質(zhì);倒卵形至狹矩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楔尖,全緣,兩面禿凈;葉柄長約5毫米?;▎涡援愔?;稠密的總狀花序側(cè)生或腋生;花序長5~10厘米,有花3~8朵;花柄長約2毫米;萼片4裂,卵形,禿凈;花瓣4,白色,卵形或矩圓形,先端鈍或渾圓,外面禿凈,內(nèi)面有粉狀小突點(diǎn);雄蕊4,在雄花中長于花瓣2倍以上,花藥卵形或腎形,背無腺點(diǎn);子房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小漿果球形,徑約5毫米,熟時(shí)暗紅色,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根及枝葉(酸藤木)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酸甘,平。
強(qiáng)壯補(bǔ)血。治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治胃酸缺乏,齒齦出血:鮮酸藤果二至三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酸強(qiáng)子、酸藤頭、信筒子、咸酸果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锼崽僮拥墓麑?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mbelia laeta(L.) Mez[Samara laetaL.;Myrsine laeta A.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蒸熟,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草叢、灌叢或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長1-3m。葉互生;葉柄長5-8mm;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cm,寬1-1.5cm,稀長達(dá)7cm,寬2.5cm,先端圓形、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背面常有薄白粉,中脈隆起,側(cè)脈不明顯??偁罨ㄐ颍干騻?cè)生,生于前年無葉枝上,長3-8mm,被細(xì)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輪苞片;花梗長約1.5mm,有時(shí)被微柔毛,小苞片鉆形或長圓形,具緣毛,通常無腺點(diǎn);花4數(shù),長約2mm;花萼基部連合達(dá)1/2和1/3,等片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急尖,具腺點(diǎn);花瓣白色或帶黃色,分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或鈍,長約2mm,具緣毛,里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腺點(diǎn);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基部與花瓣合生,花絲挺直,花藥背部具腺點(diǎn);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較花瓣略長,子房瓶形,花柱細(xì)長,柱頭扁平或幾成盾狀。果球形,直徑約5mm,腺點(diǎn)不明顯?;ㄆ?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性狀鑒別 漿果圓球形,熟時(shí)紅色或紫黑色,干后黑褐色,直徑5-6mm,平滑,或有縱皺宿條紋和少數(shù)腺點(diǎn)。氣微,味酸,甜。
甘;酸;性平
補(bǔ)血;收斂止血。主血虛;齒齦出血
內(nèi)服:煎湯,9-15g。
治胃酸缺乏,齒齦出血: 鮮酸藤果二至三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酸蔃子(《南寧市藥物志》),酸藤頭(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為紫金??浦参?strong>酸藤果的果實(shí)。夏季采收,蒸熟,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或村旁。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落葉藤狀灌木或藤本,高1~3米。枝灰色或褐紅色,禿凈。單葉互生;紙質(zhì);倒卵形至狹矩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楔尖,全緣,兩面禿凈;葉柄長約5毫米?;▎涡援愔?;稠密的總狀花序側(cè)生或腋生;花序長5~10厘米,有花3~8朵;花柄長約2毫米;萼片4裂,卵形,禿凈;花瓣4,白色,卵形或矩圓形,先端鈍或渾圓,外面禿凈,內(nèi)面有粉狀小突點(diǎn);雄蕊4,在雄花中長于花瓣2倍以上,花藥卵形或腎形,背無腺點(diǎn);子房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小漿果球形,徑約5毫米,熟時(shí)暗紅色,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根及枝葉(酸藤木)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酸甘,平。
功能主治強(qiáng)壯補(bǔ)血。治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復(fù)方治胃酸缺乏,齒齦出血:鮮酸藤果二至三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酸藤果拼音注音Suān Ténɡ Guǒ別名酸強(qiáng)子、酸藤頭、信筒子、咸酸果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锼崽僮拥墓麑?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mbelia laeta(L.) Mez[Samara laetaL.;Myrsine laeta A.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蒸熟,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草叢、灌叢或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長1-3m。葉互生;葉柄長5-8mm;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cm,寬1-1.5cm,稀長達(dá)7cm,寬2.5cm,先端圓形、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背面常有薄白粉,中脈隆起,側(cè)脈不明顯??偁罨ㄐ颍干騻?cè)生,生于前年無葉枝上,長3-8mm,被細(xì)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輪苞片;花梗長約1.5mm,有時(shí)被微柔毛,小苞片鉆形或長圓形,具緣毛,通常無腺點(diǎn);花4數(shù),長約2mm;花萼基部連合達(dá)1/2和1/3,等片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急尖,具腺點(diǎn);花瓣白色或帶黃色,分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或鈍,長約2mm,具緣毛,里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腺點(diǎn);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基部與花瓣合生,花絲挺直,花藥背部具腺點(diǎn);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較花瓣略長,子房瓶形,花柱細(xì)長,柱頭扁平或幾成盾狀。果球形,直徑約5mm,腺點(diǎn)不明顯?;ㄆ?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性狀性狀鑒別 漿果圓球形,熟時(shí)紅色或紫黑色,干后黑褐色,直徑5-6mm,平滑,或有縱皺宿條紋和少數(shù)腺點(diǎn)。氣微,味酸,甜。
性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補(bǔ)血;收斂止血。主血虛;齒齦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復(fù)方治胃酸缺乏,齒齦出血: 鮮酸藤果二至三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