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太白貝母

    《中藥大辭典》:太白貝母拼音注音Tài Bái Bèi Mǔ別名

    尖貝

    英文名Taipei Fritillary Bulb來(lái)源

    為百合科植物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的鱗莖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400~3150m的山坡草叢中或水邊,主產(chǎn)陜西、甘肅、四川、湖北。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40cm。鱗莖直徑1~1.5cm。葉對(duì)生,有的中部兼3~4枚輪生或散生,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zhǎng)5~10cm,寬3~7(~12)mm,先端有的稍彎曲。花單朵,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苞片先端有時(shí)梢彎曲,但絕不卷曲;花被片6,長(zhǎng)3~4cm,綠黃色,無(wú)方格斑,通常僅在花被片先端近兩側(cè)邊緣有紫色斑帶;外輪3片狹倒卵狀矩圓形,寬9~12mm,先端渾圓;內(nèi)輪3片近匙形,上部寬12~17mm,基部寬3~5mm,先端驟凸而鈍,蜜腺窩幾不凸出或稍凸出;花藥近基著,花絲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長(zhǎng)3~4mm。蒴果長(zhǎng)1.8~2.5cm,棱上的狹翅寬0.5~2mm?;ㄆ?~6月,果期6~7月。

    性狀

    鱗莖扁卵圓形或圓錐形,直徑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較光滑。外層兩枚鱗葉近等大,頂端開(kāi)裂,底部平整。味苦。

    化學(xué)成分

    含生物堿等。

    功能主治

    同暗紫貝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太白貝母拼音注音Tài Bái Bèi Mǔ別名

    太貝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lái)源

    為百合科植物太白貝母鱗莖。6月采挖置麥麩中陰干,再用硫黃熏制。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草地。分布陜西、甘肅、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鱗莖扁球形,直徑達(dá)2.5厘米。莖光滑,中部以上生葉。葉最下2枚對(duì)生,其上為互生、對(duì)生或輪生,在花下方為輪生;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zhǎng)7~13厘米?;▎我唬斏?,下垂;花被鐘狀,裂片6,分離,黃綠色,上部有紫色斑點(diǎn),長(zhǎng)3~4厘米;雄蕊6,花藥基部著生;子房上位,通常3室。蒴果,室裂,膜質(zhì),長(zhǎng)圓形,每室有扁平種子2列。

    性味

    苦甘,微寒。

    功能主治

    潤(rùn)肺,化痰,止咳。治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咳痰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

    復(fù)方

    治支氣管炎:太白貝母、桔梗各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國(guó)藥典》:磁石拼音注音Cí Shí?jiǎng)e名吸鐵石、活磁石、靈磁石、磁鐵石英文名MAGNETITUM來(lái)源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主含四氧化三鐵(Fe3O4)。采挖后,除去雜石。性狀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略帶方形,多具棱角......
  • 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Shēnɡ Má別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點(diǎn)菜、土升麻(《貴州民間藥物》),貓兒翻甑、搬倒甑(《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白鼓釘?shù)母G锛静墒?,曬干。生境分布野生于濕?rùn)山坡、草地,或溪旁。......
  • 《中藥大辭典》:秤桿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別名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桿、白升麻、紅升麻、土升麻。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山蘭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向陽(yáng)處草叢中及溝邊。分布長(zhǎng)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秤砣梨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來(lái)源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革葉獼猴桃Actinidia coriacea (Finet et Gagnep.) Dunn,以果實(shí)及根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根:苦、澀,溫。果:酸、澀......
  • 《中藥大辭典》:秤砣梨根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 Gēn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lái)源為獼猴桃種植物革葉獼猴桃的根。秋季采挖。性味性溫,味苦。功能主治行氣活血。治跌打損傷,內(nèi)傷吐血及腰痛。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5錢。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