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螳螂

    《中藥大辭典》:螳螂拼音注音Tánɡ Lánɡ別名

    不過、蟷蠰、薁洀貈、蛑(《爾雅》),蝕肬(《本經(jīng)》),髦(《方言》),蚚父(《說文》),天馬(《呂氏春秋》高誘注),螗螂、石螂(《爾雅》郭填注),屹肬(《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蟷螂(《綱目》),斫父、斫郎(《說文解字注》)。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全蟲。夏、秋間捕捉。

    原形態(tài)

    ①大刀螂

    體形較大,呈黃褐色或綠色,長約7厘米。頭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較發(fā)達。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側(cè)緣有細齒排列。中縱溝兩旁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其后方有細齒,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質(zhì),前緣帶綠色,末端有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后翅比前翅稍長,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雌性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細長。前腳足粗大,為鐮刀狀,基部外緣有短棘16個以上,腿節(jié)下外緣有短棘4個,以第2個最大。

    棲于草叢及樹枝上。捕食各種小蟲。秋季產(chǎn)卵于草莖或樹枝間,翌年春末孵化,幼蟲形與成蟲相似,惟翅較小。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②小刀螂

    體形大小中等,長4.8~9.5厘米,色灰褐至暗褐,有黑褐色不規(guī)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cè)緣細齒排列明顯。側(cè)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zhì),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斑點。后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jié)內(nèi)側(cè)基部及脛節(jié)內(nèi)側(cè)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以上兩種螳螂的卵鞘(桑螵蛸)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螳螂除上述2種外,常見而分布較廣的尚有薄翅螳螂、巨斧螳螂及華北刀螂等,其全蟲及卵鞘亦可同供藥用。

    化學(xué)成分

    綠色螳螂的體液呈堿性,pH7.8~9.0,棕色螳螂則呈酸性,pH5~6(可能與食物有關(guān))。在體外,此兩色素的呈色,可因酸堿性而互變。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與黃色色素都是膽綠素及其相類物質(zhì);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膽綠素。與高等動物一樣,甘氨酸是合成膽綠素的材料。

    性味

    《醫(yī)林纂要》:"甘咸,溫。"

    功能主治

    治驚癇,咽喉腫痛,痔瘡。

    ①《綱目》:"治小兒急驚風(fēng)搐搦,又出箭鏃,生者能蝕疣目。"

    ②《醫(yī)林纂要》:"補心、緩肝,去風(fēng)熱,定驚癇。入心而能泄熱氣,散瘀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吹喉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小兒急驚,定搐:螳螂-個,蜥蜴一個,赤足蜈蚣一條。上三味,同為細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內(nèi)。(《圣濟總錄》中分散)

    ②治喉癥,不論新久,咽喉腫痛或破爛:螳螂一只(曬干),凈冰片一錢,硼砂七分,正綠萼梅(去蒂)五分。共研細末,吹入喉內(nèi),能生肌,消炎。(福建)

    ③治痔瘡:燒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綱目》)

    ④治腳氣(痹、水腳氣):取螳螂體部,以飯粒搗和,包裹腿腳患處。(《動植物民間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螳螂拼音注音Tánɡ Lánɡ別名

    不過、蟷(蟲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馬、螗螂、石螂、齙朧、食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兒、怒備、馬螂康

    英文名Mantis出處

    出自 《本草綱目》: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nèi)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jié)后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按:應(yīng)作《圣濟總錄》)治驚風(fēng),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蝎定搐之義,古方風(fēng)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fēng),同一理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膛螂科動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小刀螂、廣腹螳螂等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3.Stalilia maculata Thunb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捕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于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于向陽背風(fēng)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4.

    資源分布:1.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2.分布于南方各地。

    3.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4.分布于我國廣東、臺灣和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1.大刀螂,體形較大,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較發(fā)達,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前翅革質(zhì),前緣帶綠色,末端的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后翅比前翅稍長,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雌蟲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前胸足粗大,,鐮刀狀。中足和后足細長。

    2.南方刀螂,體中等大小,細長,體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fù)眼大而突出,單眼3個,紅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長,前胸背板兩側(cè)幾平行,中間有一淺縱溝。翅淡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節(jié)三角形,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中足和后足細長。

    3.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guī)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cè)緣細齒排列明顯。側(cè)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zhì),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色斑點。后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jié)內(nèi)側(cè)基部及脛節(jié)內(nèi)側(cè)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4.文腹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fù)眼發(fā)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cè)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cè)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zhì),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后翅膜質(zhì)。前中鐮刀狀,前足基節(jié)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后足細長。

    栽培

    氣候:喜暖,樹上棲生。野生、自由繁殖。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多為干癟的蟲體,長4-8cm,黑褐色或黃棕色。頭部三角形,復(fù)眼1對,單眼3個,呈倒三角形排列于兩觸間上方;前胸背側(cè)緣具細齒。翅、足多殘缺不全。體輕、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微咸、澀。

    化學(xué)成分

    綠色螳螂的體液呈堿性, pH7.8-9.0,棕色螳螂則呈酸性, pH5-6(可能與食物有關(guān))。在體外,此兩色素的里色,可因酸堿性而互變。落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與黃色色素都是膽綠素及其相類物質(zhì);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膽綠索。與高等動物一樣,甘氨酸是合成膽綠素的材料。

    藥理作用

    有鎮(zhèn)靜和消炎作用

    炮制

    凈制:除去雜質(zhì);切制:用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歸經(jīng)

    心;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溫

    注意

    血熱無瘀者慎用。

    功能主治

    定驚止搐;解毒消腫。主小兒驚癇抽搐;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2只。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小兒急驚,定搐:螳螂一個,晰蜴一個,赤足蜈蚣一條。上三味,同為細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內(nèi)。(《圣濟總錄》中分散)②治喉癥,不論新久,咽喉腫痛或破爛:螳螂一只(曬干),凈冰片一錢,硼砂七分,正綠窖梅(去蒂)五分。共研細末,吹入喉內(nèi)。能生肌,消炎。(福建)③治痔瘡:燒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綱目》)④治腳氣(痹、水腳氣):取螳螂體部,以飯粒搗和,包裹腿腳患處。(《動植物民間藥》)

    各家論述

    1.《綱目》:治小兒急驚風(fēng)搐溺,又出箭骸,生者能蝕死目。

    2.《醫(yī)林纂要》:補心、緩肝,去風(fēng)熱,定驚癇,入心而能泄熱氣,散瘀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uì Yǔ Cǎo別名金雞獨立草(《王安卿采藥志》),翠翎草、矮腳鳳毛(《汪連仕采藥書》),孔雀花(《粵志》).神錦花、鶴翎草、鳳尾草、開屏風(fēng)毛(《綱目拾遺》),龍須、劍柏(《植物名實圖考》),藍地柏(《植物學(xué)大辭典》),綠絨草(......
  • 拼音注音Cuì Lán Cǎo別名櫻草根、野白菜、翠藍報春來源報春花科報春花屬植物櫻草Primula sieboldii E. Morren [P. patens Turcz. ex Trautv.],以根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干。性味甘,溫......
  • 拼音注音Cuì Què Huā別名小草烏(《植物名實圖考》),貓眼花(《中藥通報》(3)6:251,1957),雞爪連(《吉林中草藥》),百部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飛燕草(《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鴿子花(《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鸚......
  • 拼音注音Cuì Niǎo別名魚狗來源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Alcedo atthis (L.),以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功能主治解毒,通淋。主治痔疾,淋病及魚骨哽喉等。治淋?。捍澍B肉適量,煮食。痔瘡:翠鳥肉焙焦,研細面,香油調(diào)涂。摘錄《全國......
  • 《全國中草藥匯編》:脆蛇拼音注音Cuì Shé別名碎蛇、銀蛇來源蛇蜥科動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全體。春秋捕捉。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鍋內(nèi)用微火燒死,取出將頭朝內(nèi),尾朝外,盤成圓盤狀,以竹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