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榛蘑

    《全國中草藥匯編》:榛蘑拼音注音Zhēn Mó別名

    蜜環(huán)菌、蜜色環(huán)蕈、蜜蘑、櫟蘑、根索蕈、根腐蕈

    來源

    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白蘑科蜜環(huán)蕈屬植物蜜環(huán)蕈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Quel.,以子實體入藥。夏季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

    性味

    甘,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絡(luò),強筋壯骨。用于腰腿疼痛,佝僂病,癲癇。

    用法用量

    1~3兩。

    備注

    (1)另據(jù)報導(dǎo):經(jīng)常食用本品,可以預(yù)防視力減退、夜盲、皮膚干燥,并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

    (2)蜜環(huán)蕈(蜜環(huán)菌)與天麻共生,在天麻塊莖部分形成菌索,這種菌索對于天麻塊莖的發(fā)育非常重要,缺少與其共生的菌索,則天麻的塊莖將逐年退化。據(jù)近年來的研究報導(dǎo),天麻為食菌性植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榛蘑拼音注音Zhēn Mó別名

    該按姆波甚(朝名)。

    出處

    《吉林中草藥》

    來源

    為白蘑科植物蜜環(huán)菌子實體。7~8月采收子實體,去凈泥雜、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針葉樹或闊葉樹的根基部。分布吉林、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浙江、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實體中等大,肉質(zhì),叢生或單生。菌傘初為半球形,以后平展,傘面呈淺土黃色,覆有暗色細鱗;菌髓白色;柄呈圓柱形,基部稍膨大,表面稍白色,有條紋,內(nèi)部松軟,呈淺褐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期變深色。孢子橢圓形,無色,光滑。

    化學(xué)成分

    含甘露醇、D-蘇糖醇。又含卵磷脂、麥角甾醇和甲殼質(zhì),維生素B1_8.0微克%,B2_52.5微克%,C_11.23微克%,PP34.15毫克%(氣干物質(zhì))。

    所含氨基酸,以天冬氨酸、谷氨酸、賴氨酸為最高;其游離氨酸有胱氨酸、半胱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蘇氨酸、α-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纈氨酸、亮氨酸,但不含色氨酸,也不存在結(jié)合的賴氨酸、絲氨酸和γ-氨基丁酸。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絡(luò),強筋壯骨。治羊癇風(fēng),各種腰腿疼痛,佝僂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研末。

    復(fù)方

    ①治羊癇風(fēng):榛蘑四兩,白糖三兩。用水煮榛蘑,濾汁,加白糖。隨便飲,日服五次。

    ②治腰腿疼痛:榛蘑三兩,炙馬前子一錢。共研細末,每次服一錢,日服二次。

    ③治佝樓?。洪荒⒍铩7磐呱媳焊?,研細末,每次二至三錢,日服一次,白酒為引。(功用主治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
  •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藥大辭典》:矮腳龍膽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原形態(tài)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shù)......
  •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zhèn)草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莖朱砂根拼音注音ǎi Jīnɡ Zhū Shā Gēn別名血黨、矮八爪金龍、九管血、開喉箭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o朱砂根Ardisia brevicaulis Diels,以根入藥。秋冬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