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京三棱散

    《圣惠》卷四十八: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1兩(炮,銼),桂心3分,丁香半兩,益智子3分(去皮),木香半兩,大腹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蓬莪術(shù)3分,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積聚氣,脾胃虛弱,不能化谷,致宿食不消,脅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圣惠》卷四十九: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3兩(微煨,銼),益智子1兩(去皮),吳白術(shù)1兩,木香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痃癖氣,每發(fā)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

    本方原名“京三棱丸”,與劑型不符,據(jù)《普濟(jì)方》改。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圣惠》卷七十九: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1兩(微煨,銼),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芎半兩,牡丹半兩,牛膝3分(去苗),赤芍藥半兩,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生干地黃1兩,劉寄奴半兩,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積血不散,結(jié)聚為塊,或時(shí)寒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圣惠》卷八十八:京三棱散別名

    三棱散

    處方

    京三棱半兩(微煨,銼),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半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檳榔半兩,赤茯苓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乳癖結(jié)實(shí),或有滯惡,停積不散,令兒日漸羸瘦,面色萎黃,春夏多發(fā),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三棱散(《普濟(jì)方》卷三九二)。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圣惠》卷八十八: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1分(微煨,銼),鱉甲1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大腹子1分,神曲1分(微炒),訶黎勒皮1分,蓬莪術(shù)1分,麥糵1分(炒令微黃),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黑三棱半兩(銼),厚樸1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痃氣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煨,為末)10兩,陳曲(微炒)1兩,大麥糵(微炒)1兩,木香1兩,肉豆蔻(去殼)1兩,白檳榔(銼)1兩,干姜(炮去皮)1兩,甘草(炙,銼)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1兩。

    制法

    上為散,拌勻。

    功能主治

    和養(yǎng)脾胃,除積聚氣。主三焦脹。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煨,銼)2兩,蓬莪術(shù)(煨,銼)2兩,益智(去皮,炒)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銼)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姜黃半兩,丁香1分,甘草(炙,銼)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積聚,心腹脹滿,腸鳴醋心,嘔吐冷痰,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煨,銼)半斤,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銼)3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癖氣在脅下痛,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入鹽半字,空心食前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煨,銼)1分,鱉甲(醋炙,去裙襕)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陳曲(炒)1分,大腹子(銼)1分,訶黎勒皮(半生半熟)1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麥糵(炒)1分,蓬莪術(shù)(煨,銼)1分,青橘皮(去白,焙)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癥瘕,食癖。小兒痃氣,急痛。

    用法用量

    6-7歲兒每服半錢匕,空腹米飲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普濟(jì)方》卷三八八引《湯氏寶書》: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1兩,莪術(shù)1兩(炒),益智子(去殼)半兩,甘草(炙)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橘紅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白濁。

    用法用量

    白湯點(diǎn)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八引《湯氏寶書》《圣惠》卷五:京三棱散處方

    京三棱1兩(炮,銼),白術(shù)1兩,桂心半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芎2分,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2分,人參1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3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dāng)歸3分(銼,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脾臟冷氣,攻心腹疼痛,或脅下氣聚不散,面色萎黃,手足常冷,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2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烏梅肉9克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3克 胡粉 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蟲,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shí)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xì)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 處方白茅根20-30克,龍骨15-25克,牡蠣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或藕汁)20-30克。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止血。主血熱壅盛,迫血妄行。用法用量冷水浸泡半小時(shí),煮沸2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