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芷升麻湯

    《景岳全書》卷六十四:白芷升麻湯處方

    白芷,升麻,黃連,木通,當(dāng)歸,川芎,白術(shù),茯苓。

    功能主治

    婦人陰內(nèi)膿水淋漓,或癢或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更用塌腫湯浴洗之。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四《慈幼新書》卷六:白芷升麻湯處方

    白芷,升麻,桔梗,甘草,黃耆,黃芩,紅花,當(dāng)歸,連翹,羌活,黃柏,生姜1片,連須,蔥白3莖。

    功能主治

    痘癰。

    摘錄《慈幼新書》卷六《蘭室秘藏》卷下:白芷升麻湯處方

    炙甘草1分,升麻5分,桔梗5分,白芷7分,當(dāng)歸梢1錢,生地黃1錢,生黃芩1錢5分,酒黃芩2錢,連翹2錢,黃耆2錢,中桂少許,紅花少許。

    功能主治

    臂上手陽(yáng)明大腸經(jīng)分生癰。

    臨床應(yīng)用

    臂癰:尹老家素貧寒,形志皆苦,于手陽(yáng)明大腸經(jīng)分出癰,幼小有(疒頹)疝,其臂外皆腫痛,在陽(yáng)明左右,寸脈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fēng)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惡風(fēng)寒,只熱燥,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邪氣在經(jīng)脈之中?!秲?nèi)經(jīng)》云:凝于經(jīng)絡(luò)為瘡癰,其癰出身半以上,故風(fēng)從上受之,故知是八風(fēng)之變?yōu)榀徴咭?。故治其寒邪,調(diào)其經(jīng)脈中血?dú)?,使無凝滯而已,白術(shù)升麻湯1服而愈。

    用法用量

    《東垣試效方》無當(dāng)歸梢、生地黃、連翹、中桂。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白芷升麻湯處方

    白芷1錢半,升麻1錢,桔梗1錢,生黃芩3錢,酒黃芩4錢,紅花半錢,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

    臂上生癰,腫痛,右手脈大,未成膿者。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鐘,酒半鐘,煎至8分,食后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烏梅肉9克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3克 胡粉 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蟲,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shí)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gè),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xì)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 處方白茅根20-30克,龍骨15-25克,牡蠣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或藕汁)20-30克。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止血。主血熱壅盛,迫血妄行。用法用量冷水浸泡半小時(shí),煮沸2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