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八味逍遙散(《醫(yī)學入門》卷八)、丹梔逍遙散(《中醫(yī)內(nèi)科學》)。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炒)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梔(炒)甘草(炙)各1.5克
養(yǎng)血和營,清肝健脾。治肝脾血虛發(fā)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干,或月經(jīng)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nèi)熱作渴。
水煎服。
白芍 白術各3克 白茯苓 麥門冬 生地各1.8克 甘草 桔梗各0.6克 地骨皮 當歸各2.4克 山梔仁 黃柏各0.9克
治潮熱咳嗽。
水煎,溫服。
虛甚者,加山藥、破故紙、枸杞子。
當歸 白芍藥 干葛各6克 生地黃 川芎 黃芩各4.5克 人參2.7克 麥門冬2.7克 柴胡3克 烏梅2個 甘草1.8克
上藥銼散,分作二服。
治產(chǎn)后發(fā)熱,口干作渴,唇裂生瘡。
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空腹時服。
白術 茯苓 牡丹皮 白芍 柴胡 陳皮 當歸 山梔 貝母 天花粉各2.4克 甘草 紅花 羚羊角各1.5克
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焮痛者。
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20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柴胡6克,當歸6克,龍膽草6克,天花粉6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玄參15克,茯苓9克,炒山梔9克,甘草3克,陳皮3克,荊芥3克,防風1.5克。
清肝利膽,祛風燥濕。主肝膽濕熱。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甘草3克,當歸3克,白芍3克,白術3克,茯苓3克,柴胡3克,桂皮2.1克,山梔2.1克。
舒肝解郁,清熱散結。主肝郁脾虛。
上為粗末,水煎服。
柴胡3克,白芍3克,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甘草3克,黃芩3克,半夏3克,白芷3克,陳皮3克,桔梗3克。
疏肝通絡,化痰消腫。主肝郁氣滯。
當歸2錢,白芍藥2錢,干葛2錢,生地黃1錢半,川芎1錢半,黃芩1錢半,人參9分,麥門冬9分,柴胡1錢,烏梅2個,甘草6分。
上銼散,分作2服。
產(chǎn)后發(fā)熱,口干作渴,唇裂生瘡。
用水1鐘,煎至7分,空心服。
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甘草、當歸、薄荷、全蝎(洗凈)、僵蠶(炒)。
小兒一種似慢驚非慢驚之癥。
生姜為引。
當歸1錢,白術1錢,茯苓8分,白芍8分,柴胡3分,薄荷3分,陳皮3分,知母3分,貝母骨皮3分,麥冬3分,香附3分,甘草3分。
酒病后發(fā)咳,間有骨蒸邪熱者。
煨生姜為引。
柴胡2錢,當歸2錢,白術1錢,甘草1錢,茯苓3錢,陳皮1錢,白芍3錢,炒梔子1錢,羌活5分。
春溫。春月傷風4-5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渴。
柴胡2錢,白芍5錢,當歸3錢,白術5分,甘草1錢,茯神3錢,陳皮5分,肉桂1錢。
春月傷風,手足逆冷,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脈緊。
逍遙散原是和解肝經(jīng)之神藥,得肉桂則直入肝中,以掃蕩其寒風。陽和既回,而大地皆陽春矣,何郁滯之氣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騰之氣,草木更為敷榮,斷不致有遏抑摧殘之勢矣。
白術(炒)、白芍(炒)、薄荷、陳皮、甘草、柴胡、白茯苓、當歸、白扁豆(炒)、砂仁、木香、黃芩。
小兒痢疾體虛,不便行利導滯者。
白術8分(炒),白芍8分(炒),當歸8分,白茯苓8分,柴胡5分,薄荷5分,陳皮6分,白扁豆1錢(炒),甘草6分,神曲1錢(炒),麥芽8分(炒)。
小兒脾疳。因乳食不調,饑飽不一,或一切病后,虧損氣血,以致時熱時冷,或大便非結即瀉,面黃肌瘦,肚大夜熱。
兼服健脾肥兒丸。
逍遙散加遠志(去心)1錢,桃仁(去皮尖)1錢,蘇木1錢,紅花1錢。
癲疾。榮血迷于心包,歌唱無時,逾墻上屋。
水1盞半煎服。
軟柴胡5分,白芍藥1錢半(酒炒),冬白術1錢半(炒),當歸身2錢,白茯苓2錢(去木),粉甘草5分,鉤藤鉤5錢,忍冬藤3錢,山梔、丹皮。
女子血虛火旺,經(jīng)閉潮熱;男子陰虛木旺,脈弦虛數(shù)者。
水煎,去滓溫服。
柴胡6錢(鹽水炒),白芍2兩(炒),白術1兩半(制),當歸3兩,茯苓1兩,炙草4錢,山梔2兩(炒),丹皮1兩半,蛤殼3兩(生研)。
上為散。
陰癢,脈弦虛數(shù)。
白雷丸3錢,煎湯調下3錢。
蛤殼生研,利少陰之濕熱;柴胡鹽制,解肝膽之虛陽;當歸養(yǎng)血榮經(jīng);白芍斂陰和血;白術培土制濕;茯苓滲濕和脾;丹皮涼血以清相火;山梔降熱以清濕火;炙甘草以緩中和胃也。白雷丸湯調下,取其清熱殺蟲,使熱化蟲消則濕亦得泄而津血四布,肝脾無不皆受其蔭,豈有濕熱下注以成陰癢之疴哉!
白芍1錢2分,白術1錢2分,地骨皮1錢,知母1錢,當歸1錢,茯苓8分,麥冬8分,生地8分,山梔5分,黃柏5分,桔梗3分,甘草3分。
血病,女子不月;婦人癇證;脅連胸腹脹痛;婦人陰縮,陰戶急,痛引入小腹;陰冷而內(nèi)熱寒熱,經(jīng)候不調;婦人便毒,于兩拗腫痛,腹內(nèi)有塊,不時上攻,小便不利。
丹皮1錢半,白術1錢半,當歸1錢,赤芍1錢,桃仁1錢,貝母1錢,山梔8分,黃芩8分,桔梗7分,青皮5分,甘草3分。
脾家蓄熱,痰涎夾血。
當歸、白術、白芍、白苓、柴胡、香附、丹皮、甘草、薄荷、黃芩、夏枯、天葵。
女子月經(jīng)不調,而成瘰疬者。
酒、水各半,煎服。
經(jīng)閉,加紅花、三棱。
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當歸、甘草、薄荷、柴胡。
小兒瘧在5-7次后,人雖虛而多熱,其體勢在不可截,不可消,不可補者。
或加生姜1片,水煎服。
當歸1錢,白芍1錢,白術1錢,茯苓1錢,柴胡1錢,薄荷5分,甘草6分,丹皮7分,香附8分。
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忡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食少嗜臥;并室女血弱,榮衛(wèi)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寒熱如瘧,臍腹作痛。
水2鐘,煎8分,食遠溫服。
有熱,加黃芩5分,生姜3片,紅棗2枚。
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甘草、知母、地骨皮、山梔、黃柏、桔梗、麥冬、生地。
婦女虛勞。
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甘草、黃芩、半夏、白芷、陳皮、桔梗。
肝郁氣滯;或口舌生瘡;或耳內(nèi)作痛;或乳癰、乳痰等。
白術(米泔水浸,炒)、白芍(酒炒)、薄荷葉、白茯苓、當歸身、牡丹皮、陳皮、柴胡、麥門冬、甘草、干葛。
病后瘦弱,唇白氣虛,感時氣出痧疹者;或體虛瘦弱,痧出白色,少紅活者。
當歸、白芍、茯苓、白術、柴胡、香附、甘草、丹皮、山梔、薄荷。
因郁怒傷肝所致白濁白淫,往來寒熱,脅痛心煩,面帶青,口苦,脈弦,小便數(shù)。
柴胡、黃芩、薄荷、連翹、白芍、當歸、茯苓、甘草、丹皮、生地。
清熱養(yǎng)血。主先經(jīng)后疹。婦人月事后5-6日,發(fā)熱見疹,血室空虛,熱邪乘虛入內(nèi),重則妄見妄聞,如見鬼祟,晝時了了,夜時譫語,輕則常發(fā)夜熱,變成疹怯。
上為散服。
銀州柴胡1錢,當歸2錢,生白芍2錢,白術1錢,茯苓1錢,炙甘草5分,煨姜3片,薄荷1分,霜桑葉2錢。
上為末,分為10服。
疏散風熱,升發(fā)脾胃清陽,清肝明目。主
每服2錢,鮮荷葉半張煎湯沖服。
當歸2錢,白術2錢,柴胡1錢,白芍1錢,丹皮7分,茯苓7分,梔子7分,生甘草8分,燈心7莖。
妊娠小便中帶血。
當歸1錢,柴胡1錢,白術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炙草5分,薄荷7葉,山梔、生地、白茅根。
初次產(chǎn)育,產(chǎn)門腫脹,或焮痛不閉。
當歸、甘草、芍藥、茯苓、白術、柴胡、丹皮、梔子、漏蘆。
乳母情欲郁火或厚味積熱傳兒,小兒大便不通。
水煎,子、母并服。
白芍1兩,柴胡2錢,當歸1兩,甘草1錢,陳皮1錢,茯神3錢,白術5錢,炒梔子1錢,天花粉2錢,枳殼5分,丹皮2錢。
婦人因怒發(fā)熱,肝氣橫逆,火盛血虧,經(jīng)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臍下滿筑。
此方乃平肝之圣藥,亦解怒之神劑也。補血而無阻滯之憂,退火而更鮮寒涼之懼。不必治腎,而治腎已包于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統(tǒng)乎其內(nèi)。
大當歸(酒洗)1錢,白芍藥(酒炒)1錢,白茯神(去皮)1錢,白術(土炒)1錢,北柴胡(炒)1錢,牡丹皮1錢,蘇薄荷3分,甘草3分,川黃連3分(用吳茱萸煎湯拌炒)。
婦人郁怒傷肝,眼目赤澀昏暗,及血虛發(fā)熱,口干自汗,月經(jīng)不調,腹痛。
上(口父)咀。水煎服。
當歸1錢,芍藥(酒炒)1錢,白術1錢,茯苓1錢,甘草(炙)1錢,柴胡1錢,牡丹皮5分,山梔子(炒)5分,鉤藤鉤5分。
肝火亡血,手足瘈疭,及血虛有熱。遍身瘙癢。
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3片,薄荷少許,水煎,食遠或臨臥服。
柴胡2錢,白芍5錢,當歸3錢,陳皮5錢,甘草1錢,白術3錢,茯神3錢,人參1錢,川芎1錢,瓜蔞3錢,半夏3錢。
乳懸。肝氣不舒,痰氣郁結,乳內(nèi)忽大如桃,不覺痛癢,色亦不赤,身體發(fā)熱,形漸瘦損。
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丹皮、石斛、當歸、柴胡、薄荷、陳皮、甘草。
舒和氣血,調暢營衛(wèi)。主痘之前后,不可補。不可涼,似虛非虛之癥。
當歸5錢,白術5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8分,柴胡5分,砂仁5分,甘草5分。
婦女月水不調,發(fā)熱體倦,頭疼口干,臍疼痛。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白芍8分(炒),白術8分(炒),陳皮6分,甘草6分,當歸8分,白茯苓8分,薄荷6分,黃芩1錢(炒),僵蠶1錢(炒),柴胡6分。
白虎歷節(jié)風。
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當歸、薄荷、柴胡、陳皮、甘草、家芡實、丹皮、白蓮須。
小兒淋癥不痛者;或久淋不愈者。
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大棗、柴胡、甘草、丹皮、梔子仁。
痘瘡氣血虛,稍稍有火,氣血不勻調者。
氣虛不和,故用茯苓、白術、甘草;血虛不和,故用當歸、芍藥;至柴胡,正所以調和半表半里之氣血也;血有熱,非丹皮不可;氣有熱,非山梔不可。玩此乃八物湯之變者,非逍遙而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八味逍遙散(《醫(yī)學入門》卷八)、丹梔逍遙散(《中醫(yī)內(nèi)科學》)。
處方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炒)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梔(炒)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養(yǎng)血和營,清肝健脾。治肝脾血虛發(fā)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干,或月經(jīng)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nèi)熱作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內(nèi)科摘要》卷下《醫(yī)學入門》卷八: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芍 白術各3克 白茯苓 麥門冬 生地各1.8克 甘草 桔梗各0.6克 地骨皮 當歸各2.4克 山梔仁 黃柏各0.9克
功能主治治潮熱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虛甚者,加山藥、破故紙、枸杞子。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證治準繩·女科》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 白芍藥 干葛各6克 生地黃 川芎 黃芩各4.5克 人參2.7克 麥門冬2.7克 柴胡3克 烏梅2個 甘草1.8克
制法上藥銼散,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發(fā)熱,口干作渴,唇裂生瘡。
用法用量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證治準繩·女科》卷五《外科正宗》卷二: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 茯苓 牡丹皮 白芍 柴胡 陳皮 當歸 山梔 貝母 天花粉各2.4克 甘草 紅花 羚羊角各1.5克
功能主治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焮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20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洞天奧旨》卷十二: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6克,當歸6克,龍膽草6克,天花粉6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玄參15克,茯苓9克,炒山梔9克,甘草3克,陳皮3克,荊芥3克,防風1.5克。
功能主治清肝利膽,祛風燥濕。主肝膽濕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二《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加味逍遙散處方甘草3克,當歸3克,白芍3克,白術3克,茯苓3克,柴胡3克,桂皮2.1克,山梔2.1克。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清熱散結。主肝郁脾虛。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瘍科心得集》卷上: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3克,白芍3克,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甘草3克,黃芩3克,半夏3克,白芷3克,陳皮3克,桔梗3克。
功能主治疏肝通絡,化痰消腫。主肝郁氣滯。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水煎服。
摘錄《瘍科心得集》卷上《準繩·女科》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2錢,白芍藥2錢,干葛2錢,生地黃1錢半,川芎1錢半,黃芩1錢半,人參9分,麥門冬9分,柴胡1錢,烏梅2個,甘草6分。
制法上銼散,分作2服。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發(fā)熱,口干作渴,唇裂生瘡。
用法用量用水1鐘,煎至7分,空心服。
摘錄《準繩·女科》卷五《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甘草、當歸、薄荷、全蝎(洗凈)、僵蠶(炒)。
功能主治小兒一種似慢驚非慢驚之癥。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點點經(jīng)》卷一: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1錢,白術1錢,茯苓8分,白芍8分,柴胡3分,薄荷3分,陳皮3分,知母3分,貝母骨皮3分,麥冬3分,香附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酒病后發(fā)咳,間有骨蒸邪熱者。
用法用量煨生姜為引。
摘錄《點點經(jīng)》卷一《辨證錄》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2錢,當歸2錢,白術1錢,甘草1錢,茯苓3錢,陳皮1錢,白芍3錢,炒梔子1錢,羌活5分。
功能主治春溫。春月傷風4-5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五《辨證錄》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2錢,白芍5錢,當歸3錢,白術5分,甘草1錢,茯神3錢,陳皮5分,肉桂1錢。
功能主治春月傷風,手足逆冷,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脈緊。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逍遙散原是和解肝經(jīng)之神藥,得肉桂則直入肝中,以掃蕩其寒風。陽和既回,而大地皆陽春矣,何郁滯之氣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騰之氣,草木更為敷榮,斷不致有遏抑摧殘之勢矣。
摘錄《辨證錄》卷五《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炒)、白芍(炒)、薄荷、陳皮、甘草、柴胡、白茯苓、當歸、白扁豆(炒)、砂仁、木香、黃芩。
功能主治小兒痢疾體虛,不便行利導滯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8分(炒),白芍8分(炒),當歸8分,白茯苓8分,柴胡5分,薄荷5分,陳皮6分,白扁豆1錢(炒),甘草6分,神曲1錢(炒),麥芽8分(炒)。
功能主治小兒脾疳。因乳食不調,饑飽不一,或一切病后,虧損氣血,以致時熱時冷,或大便非結即瀉,面黃肌瘦,肚大夜熱。
用法用量兼服健脾肥兒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得效》卷十五:加味逍遙散處方逍遙散加遠志(去心)1錢,桃仁(去皮尖)1錢,蘇木1錢,紅花1錢。
功能主治癲疾。榮血迷于心包,歌唱無時,逾墻上屋。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服。
摘錄《得效》卷十五《醫(yī)略六書》卷十八:加味逍遙散處方軟柴胡5分,白芍藥1錢半(酒炒),冬白術1錢半(炒),當歸身2錢,白茯苓2錢(去木),粉甘草5分,鉤藤鉤5錢,忍冬藤3錢,山梔、丹皮。
功能主治女子血虛火旺,經(jīng)閉潮熱;男子陰虛木旺,脈弦虛數(shù)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十八《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6錢(鹽水炒),白芍2兩(炒),白術1兩半(制),當歸3兩,茯苓1兩,炙草4錢,山梔2兩(炒),丹皮1兩半,蛤殼3兩(生研)。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陰癢,脈弦虛數(shù)。
用法用量白雷丸3錢,煎湯調下3錢。
各家論述蛤殼生研,利少陰之濕熱;柴胡鹽制,解肝膽之虛陽;當歸養(yǎng)血榮經(jīng);白芍斂陰和血;白術培土制濕;茯苓滲濕和脾;丹皮涼血以清相火;山梔降熱以清濕火;炙甘草以緩中和胃也。白雷丸湯調下,取其清熱殺蟲,使熱化蟲消則濕亦得泄而津血四布,肝脾無不皆受其蔭,豈有濕熱下注以成陰癢之疴哉!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雜病源流犀燭》卷八: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芍1錢2分,白術1錢2分,地骨皮1錢,知母1錢,當歸1錢,茯苓8分,麥冬8分,生地8分,山梔5分,黃柏5分,桔梗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血病,女子不月;婦人癇證;脅連胸腹脹痛;婦人陰縮,陰戶急,痛引入小腹;陰冷而內(nèi)熱寒熱,經(jīng)候不調;婦人便毒,于兩拗腫痛,腹內(nèi)有塊,不時上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八《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加味逍遙散處方丹皮1錢半,白術1錢半,當歸1錢,赤芍1錢,桃仁1錢,貝母1錢,山梔8分,黃芩8分,桔梗7分,青皮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脾家蓄熱,痰涎夾血。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一盤珠》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白術、白芍、白苓、柴胡、香附、丹皮、甘草、薄荷、黃芩、夏枯、天葵。
功能主治女子月經(jīng)不調,而成瘰疬者。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煎服。
經(jīng)閉,加紅花、三棱。
摘錄《一盤珠》卷五《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當歸、甘草、薄荷、柴胡。
功能主治小兒瘧在5-7次后,人雖虛而多熱,其體勢在不可截,不可消,不可補者。
用法用量或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外科大成》卷二: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1錢,白芍1錢,白術1錢,茯苓1錢,柴胡1錢,薄荷5分,甘草6分,丹皮7分,香附8分。
功能主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忡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食少嗜臥;并室女血弱,榮衛(wèi)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寒熱如瘧,臍腹作痛。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食遠溫服。
有熱,加黃芩5分,生姜3片,紅棗2枚。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婦科玉尺》卷六: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甘草、知母、地骨皮、山梔、黃柏、桔梗、麥冬、生地。
功能主治婦女虛勞。
摘錄《婦科玉尺》卷六《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上引《大全》: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甘草、黃芩、半夏、白芷、陳皮、桔梗。
功能主治肝郁氣滯;或口舌生瘡;或耳內(nèi)作痛;或乳癰、乳痰等。
摘錄《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上引《大全》《活幼心法》卷八: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米泔水浸,炒)、白芍(酒炒)、薄荷葉、白茯苓、當歸身、牡丹皮、陳皮、柴胡、麥門冬、甘草、干葛。
功能主治病后瘦弱,唇白氣虛,感時氣出痧疹者;或體虛瘦弱,痧出白色,少紅活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活幼心法》卷八《女科指掌》卷一: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白芍、茯苓、白術、柴胡、香附、甘草、丹皮、山梔、薄荷。
功能主治因郁怒傷肝所致白濁白淫,往來寒熱,脅痛心煩,面帶青,口苦,脈弦,小便數(shù)。
摘錄《女科指掌》卷一《治疹全書》卷下: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黃芩、薄荷、連翹、白芍、當歸、茯苓、甘草、丹皮、生地。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血。主先經(jīng)后疹。婦人月事后5-6日,發(fā)熱見疹,血室空虛,熱邪乘虛入內(nèi),重則妄見妄聞,如見鬼祟,晝時了了,夜時譫語,輕則常發(fā)夜熱,變成疹怯。
用法用量上為散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加味逍遙散處方銀州柴胡1錢,當歸2錢,生白芍2錢,白術1錢,茯苓1錢,炙甘草5分,煨姜3片,薄荷1分,霜桑葉2錢。
制法上為末,分為10服。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升發(fā)脾胃清陽,清肝明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鮮荷葉半張煎湯沖服。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胎產(chǎn)秘書》卷上: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2錢,白術2錢,柴胡1錢,白芍1錢,丹皮7分,茯苓7分,梔子7分,生甘草8分,燈心7莖。
功能主治妊娠小便中帶血。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婦科玉尺》卷二: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1錢,柴胡1錢,白術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炙草5分,薄荷7葉,山梔、生地、白茅根。
功能主治初次產(chǎn)育,產(chǎn)門腫脹,或焮痛不閉。
摘錄《婦科玉尺》卷二《慈幼心傳》卷下: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甘草、芍藥、茯苓、白術、柴胡、丹皮、梔子、漏蘆。
功能主治乳母情欲郁火或厚味積熱傳兒,小兒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子、母并服。
摘錄《慈幼心傳》卷下《辨證錄》卷三: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芍1兩,柴胡2錢,當歸1兩,甘草1錢,陳皮1錢,茯神3錢,白術5錢,炒梔子1錢,天花粉2錢,枳殼5分,丹皮2錢。
功能主治婦人因怒發(fā)熱,肝氣橫逆,火盛血虧,經(jīng)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臍下滿筑。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乃平肝之圣藥,亦解怒之神劑也。補血而無阻滯之憂,退火而更鮮寒涼之懼。不必治腎,而治腎已包于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統(tǒng)乎其內(nèi)。
摘錄《辨證錄》卷三《一草亭》:加味逍遙散處方大當歸(酒洗)1錢,白芍藥(酒炒)1錢,白茯神(去皮)1錢,白術(土炒)1錢,北柴胡(炒)1錢,牡丹皮1錢,蘇薄荷3分,甘草3分,川黃連3分(用吳茱萸煎湯拌炒)。
功能主治婦人郁怒傷肝,眼目赤澀昏暗,及血虛發(fā)熱,口干自汗,月經(jīng)不調,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一草亭》《濟陽綱目》卷四十五: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1錢,芍藥(酒炒)1錢,白術1錢,茯苓1錢,甘草(炙)1錢,柴胡1錢,牡丹皮5分,山梔子(炒)5分,鉤藤鉤5分。
功能主治肝火亡血,手足瘈疭,及血虛有熱。遍身瘙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3片,薄荷少許,水煎,食遠或臨臥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四十五《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加味逍遙散處方柴胡2錢,白芍5錢,當歸3錢,陳皮5錢,甘草1錢,白術3錢,茯神3錢,人參1錢,川芎1錢,瓜蔞3錢,半夏3錢。
功能主治乳懸。肝氣不舒,痰氣郁結,乳內(nèi)忽大如桃,不覺痛癢,色亦不赤,身體發(fā)熱,形漸瘦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幼科直言》卷二: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丹皮、石斛、當歸、柴胡、薄荷、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舒和氣血,調暢營衛(wèi)。主痘之前后,不可補。不可涼,似虛非虛之癥。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二《仙拈集》卷三: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5錢,白術5錢,白芍1錢,茯苓1錢,麥冬8分,柴胡5分,砂仁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婦女月水不調,發(fā)熱體倦,頭疼口干,臍疼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仙拈集》卷三《幼科直言》卷六: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芍8分(炒),白術8分(炒),陳皮6分,甘草6分,當歸8分,白茯苓8分,薄荷6分,黃芩1錢(炒),僵蠶1錢(炒),柴胡6分。
功能主治白虎歷節(jié)風。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六《幼科直言》卷五:加味逍遙散處方白術(炒)、白芍(炒)、白茯苓、當歸、薄荷、柴胡、陳皮、甘草、家芡實、丹皮、白蓮須。
功能主治小兒淋癥不痛者;或久淋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治痘全書》卷十三:加味逍遙散處方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大棗、柴胡、甘草、丹皮、梔子仁。
功能主治痘瘡氣血虛,稍稍有火,氣血不勻調者。
用法用量上為散服。
各家論述氣虛不和,故用茯苓、白術、甘草;血虛不和,故用當歸、芍藥;至柴胡,正所以調和半表半里之氣血也;血有熱,非丹皮不可;氣有熱,非山梔不可。玩此乃八物湯之變者,非逍遙而何?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