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耆30克 桃仁6克(研)紅花6克 皂刺3克 赤芍3克 山甲3克(炒)
益氣散瘀,通絡止癢。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兼治失音聲啞。
水煎服。
黃芪一兩(30克),桃仁、紅花各二錢(各6克),皂刺、赤芍、山甲各一錢(各3克)。
水煎服,每日2次。
益氣散瘀,通絡止癢。
痘出六七日后,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兼治失音聲啞,舌淡,苔白,脈弦細。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蕁麻疹等病癥。
蕁麻疹:本方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26例,療程最短3日,最長15日,以臨床表現(xiàn)為療效評價指標。結(jié)果:26例全部治愈,服藥期間均無異常不適。(《新中醫(yī)》1995年第11期)
關(guān)于助陽止癢湯之方義,王清任此方所針對的病機描述為:“表虛而里氣不行”。以其“表虛”,故用黃芪益氣固表;以其“里氣不行”,故用桃仁、紅花、皂刺、赤芍、山甲活血化瘀以通其里氣。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蕁麻疹,個案報道也見于治療咽痛、風疹、皮膚瘙癢癥等。
臨床報道有用助陽止癢湯配合針灸治療面癱。
助陽止癢芪桃紅,皂刺赤芍山甲同,聲啞失音同一治,表虛因里氣不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耆30克 桃仁6克(研)紅花6克 皂刺3克 赤芍3克 山甲3克(炒)
功能主治益氣散瘀,通絡止癢。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兼治失音聲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林改錯》卷下清·《醫(yī)林改錯》:助陽止癢湯組成黃芪一兩(30克),桃仁、紅花各二錢(各6克),皂刺、赤芍、山甲各一錢(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益氣散瘀,通絡止癢。
主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兼治失音聲啞,舌淡,苔白,脈弦細。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蕁麻疹等病癥。
蕁麻疹:本方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26例,療程最短3日,最長15日,以臨床表現(xiàn)為療效評價指標。結(jié)果:26例全部治愈,服藥期間均無異常不適。(《新中醫(yī)》1995年第11期)
方解關(guān)于助陽止癢湯之方義,王清任此方所針對的病機描述為:“表虛而里氣不行”。以其“表虛”,故用黃芪益氣固表;以其“里氣不行”,故用桃仁、紅花、皂刺、赤芍、山甲活血化瘀以通其里氣。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蕁麻疹,個案報道也見于治療咽痛、風疹、皮膚瘙癢癥等。
現(xiàn)代研究臨床報道有用助陽止癢湯配合針灸治療面癱。
方歌助陽止癢芪桃紅,皂刺赤芍山甲同,聲啞失音同一治,表虛因里氣不行。
摘錄清·《醫(yī)林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