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滋血湯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滋血湯處方

    赤石脂(火煅紅)、海螵(去殼)、側(cè)柏葉(去枝),各五兩。

    炮制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治婦人勞傷過度,致傷臟腑,沖任氣虛,不能約制其經(jīng)血,或暴下,謂之崩中,或下鮮血,或下瘀血,連日不止,淋瀝不斷,形羸氣劣,倦怠困乏,并能治之。此藥功效,不可盡述。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用熱飯飲調(diào)下,一日連進(jìn)三服即愈,不拘時(shí)。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滋血湯處方

    馬鞭草、荊芥穗,各四兩;牡丹皮一兩,赤芍藥、枳殼(去心.麩炒)、肉桂(去粗皮)、當(dāng)歸(去苗.炒)、川芎,各二兩。

    炮制

    上粗散。

    功能主治

    治婦人血熱氣虛,經(jīng)候澀滯不通,致使血聚,肢體麻木,肌熱生瘡,渾身痛倦,將成勞瘵,不可妄服他藥,但宜以此滋養(yǎng)通利。

    用法用量

    每四錢,烏梅一個(gè),水二盞,煎一盞,去渣,食前空心,日四、五服。

    有此證,服至半月或一月,經(jīng)脈自通,百病皆除,神效。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滋血湯處方

    赤石脂(火煅紅)海螵蛸(去殼)側(cè)柏葉(去枝)各150克

    功能主治

    治婦人勞傷臟腑,沖任氣虛,不能制約其經(jīng)血,致患血崩,或下鮮血,或下瘀血,連日不止,淋瀝不斷,形贏氣劣,倦怠咽乏者。

    用法用量

    上為細(xì)末,每服6克,用熱飯飲調(diào)下,一日三次,不拘時(shí)。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滋血湯處方

    馬鞭草 荊芥穗各120克 丹皮30克 赤芍藥 枳殼(去瓤,面炒)肉桂(去粗皮)當(dāng)歸(去苗,炒)川芎各60克

    制法

    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婦人血熱氣虛,月經(jīng)澀滯不通,致使血聚,肢體麻木,肌熱生瘡,渾身痛倦,將成勞瘵。

    用法用量

    每次12克,加烏梅1個(gè),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每日四至五次。服至半月或一月,經(jīng)脈自通,百病皆除。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引胡氏方:滋血湯處方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麥門冬 牡丹皮 阿膠各60克 琥珀22克(別研)酸棗仁(炒)粉草 桂心各30克 半夏曲45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滋榮養(yǎng)血,治婦人諸虛,血海久冷。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5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引胡氏方《御藥院方》卷十一:滋血湯處方

    人參 白茯苓(去皮)熟干地黃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藥 干山藥 黃耆各30克

    制法

    上藥共為粗末,用馬尾羅子羅。

    功能主治

    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理脾胃。治婦人皮聚毛落,心肺俱損,血脈虛弱,月水愆期。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一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五倍子2兩,茯苓4兩。功能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用法用量為丸服。各家論述《會(huì)約》: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后能秘,此方茯苓倍于五倍,能瀉能收,是以盡其妙也。摘錄方出《醫(yī)宗必讀》卷九,名見《會(huì)約》卷十三......
  • 處方豬腰子1個(gè),五倍子(末)、輕粉。制法上用豬腰子1個(gè),開作2片,去膜心,將五倍子末用輕粉納入腰子內(nèi),同沙糖和面固濟(jì)腰子縫,炭火上炙焦為末。功能主治小兒胎風(fēng)瘡。用法用量清油調(diào)涂。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一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 處方惡實(shí)子(炒)2兩,神曲(炒)半兩,虎杖花1兩,山果子(和核)1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小兒瘡疹倒靨黑色。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入荊芥7穗,紫草10根,煎至4分,去滓,溫服。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四......
  • 處方陳皮4錢,人參2錢,甘草4分。功能主治胃虛呃逆。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 處方五倍子(燒存性)、乳香少許,降真香少許。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痔疾。用法用量用津液調(diào)少許,搽痔上。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