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韓平武 廣西南寧市
筆者認為兩個觀點都對,只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而已。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主要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改變對地球影響的變化而形成的,在我們中醫(yī)學里面可以簡單地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表述,這講的就是自然界陽氣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在此將《內經》中幾句話作一簡單分析。
“春三月,此謂發(fā)陳?!贝喝?,儲藏在地下的陽氣逐漸升發(fā)起來,地下的陽氣逐漸減少,而地上則逐漸增多,所以天氣逐漸變溫暖,萬物開始復蘇,草木開始發(fā)芽。
“夏三月,此謂蕃秀?!毕娜拢枤庖讶繌牡叵箩尫懦鰜?,地下的陽氣最少,而地上的陽氣則最多,所以地下冷而地上熱。因此天氣最熱,萬物生長繁榮昌盛,草木生長茂盛。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三月,此時地面上升發(fā)出來的陽氣和夏天太陽射到地面的陽氣一起逐漸下降入地下,所以地面上的陽氣逐漸減少而地下的陽氣逐漸增多,萬物開始蕭條而斂降,草木開始落葉。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三月,地面上陽氣全部沉入地下,所以地下熱而地上冷。萬物閉藏起來了,草木枝葉枯萎。
這是天地間陽氣一年的變化規(guī)律,人處天地之間,和天地相應,人的陽氣變化也同樣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夏天的時候下焦的陽氣充分升發(fā)出來,分布在上焦和體表,而中下焦則是偏虛寒的。王玉生醫(yī)師認為炎夏陽氣偏虛,應該是從中下焦的特點來論述的;而王金成醫(yī)師認為炎夏陽氣偏盛則是從上焦和體表以及自然界地面上的特點來論述的。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我們認識它的時候要從整體著手才不失偏頗,才能夠正確地指導我們的養(yǎng)生保健和醫(yī)療工作。
對于“冬吃蘿卜,夏吃姜”和“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我是這么理解的,姜屬溫性,有溫中散寒,暖胃止嘔作用,夏天吃姜就可以溫中驅寒,預防脾胃受傷。而蘿卜性微寒,有行氣下氣之功,冬天陽氣潛藏在下焦,容易形成內熱和氣機滯礙不通,適當吃蘿卜可以疏通氣機,協(xié)調陰陽。但是也不能絕對化,還得要根據(jù)不同的年運和不同人的體質而定。
至于“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講的是春夏要保證陽氣的充分釋放,釋放得越充分,夏天人體吸收的陽氣就越充足,將給人體的下一個循環(huán)提供更充足的能量。秋冬陽氣收斂潛藏,我們要積極做好養(yǎng)護陰氣以助潛藏陽氣,因此秋冬越冷,陰氣越充分,陽氣潛藏得越好,來年陽氣的升發(fā)就越有力,人就越健康愉悅。
由上可見,夏天的養(yǎng)生我們既要考慮陽氣盛的一面,同時要考慮虛的另一面,對于素體陽氣盛,血熱的人,我們要重點注意避暑降熱,可以食用一些偏涼性的食物,但同時也要注意固護脾胃陽氣,避免過度寒涼而傷陽。對于素體陽氣虛的人,可以多曬太陽和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以補充陽氣,但也要注意適可而止,以避免引起中暑。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五運六氣來分析當時具體的氣候情況,做到辨證準確,措施得當,方能安全有益。
其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強調整體觀的,考慮問題往往都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間來考慮的,所以要時時不忘整體,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韓平武 廣西南寧市
筆者認為兩個觀點都對,只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而已。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主要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改變對地球影響的變化而形成的,在我們中醫(yī)學里面可以簡單地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表述,這講的就是自然界陽氣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在此將《內經》中幾句話作一簡單分析。
“春三月,此謂發(fā)陳?!贝喝?,儲藏在地下的陽氣逐漸升發(fā)起來,地下的陽氣逐漸減少,而地上則逐漸增多,所以天氣逐漸變溫暖,萬物開始復蘇,草木開始發(fā)芽。
“夏三月,此謂蕃秀?!毕娜拢枤庖讶繌牡叵箩尫懦鰜?,地下的陽氣最少,而地上的陽氣則最多,所以地下冷而地上熱。因此天氣最熱,萬物生長繁榮昌盛,草木生長茂盛。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三月,此時地面上升發(fā)出來的陽氣和夏天太陽射到地面的陽氣一起逐漸下降入地下,所以地面上的陽氣逐漸減少而地下的陽氣逐漸增多,萬物開始蕭條而斂降,草木開始落葉。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三月,地面上陽氣全部沉入地下,所以地下熱而地上冷。萬物閉藏起來了,草木枝葉枯萎。
這是天地間陽氣一年的變化規(guī)律,人處天地之間,和天地相應,人的陽氣變化也同樣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夏天的時候下焦的陽氣充分升發(fā)出來,分布在上焦和體表,而中下焦則是偏虛寒的。王玉生醫(yī)師認為炎夏陽氣偏虛,應該是從中下焦的特點來論述的;而王金成醫(yī)師認為炎夏陽氣偏盛則是從上焦和體表以及自然界地面上的特點來論述的。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我們認識它的時候要從整體著手才不失偏頗,才能夠正確地指導我們的養(yǎng)生保健和醫(yī)療工作。
對于“冬吃蘿卜,夏吃姜”和“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我是這么理解的,姜屬溫性,有溫中散寒,暖胃止嘔作用,夏天吃姜就可以溫中驅寒,預防脾胃受傷。而蘿卜性微寒,有行氣下氣之功,冬天陽氣潛藏在下焦,容易形成內熱和氣機滯礙不通,適當吃蘿卜可以疏通氣機,協(xié)調陰陽。但是也不能絕對化,還得要根據(jù)不同的年運和不同人的體質而定。
至于“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講的是春夏要保證陽氣的充分釋放,釋放得越充分,夏天人體吸收的陽氣就越充足,將給人體的下一個循環(huán)提供更充足的能量。秋冬陽氣收斂潛藏,我們要積極做好養(yǎng)護陰氣以助潛藏陽氣,因此秋冬越冷,陰氣越充分,陽氣潛藏得越好,來年陽氣的升發(fā)就越有力,人就越健康愉悅。
由上可見,夏天的養(yǎng)生我們既要考慮陽氣盛的一面,同時要考慮虛的另一面,對于素體陽氣盛,血熱的人,我們要重點注意避暑降熱,可以食用一些偏涼性的食物,但同時也要注意固護脾胃陽氣,避免過度寒涼而傷陽。對于素體陽氣虛的人,可以多曬太陽和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以補充陽氣,但也要注意適可而止,以避免引起中暑。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五運六氣來分析當時具體的氣候情況,做到辨證準確,措施得當,方能安全有益。
其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強調整體觀的,考慮問題往往都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間來考慮的,所以要時時不忘整體,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