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時針灸是為砭石,而后世已少用,浙江民間流傳的挑痧、放痧等法,就是古代砭法之遺。而刮痧等法雖不見經傳,而臨床確具療效,亦為民間所喜用。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癥謨》中說:“今東南人有刮痧之法,以治心腹急痛,蓋使寒隨血聚,則邪達于外,而臟氣始安”。刮痧之法,能散寒解表,祛瘀通經,考之浙江各地鄉(xiāng)間刮痧之法,主要部位在脊柱兩旁及頸項之間,適值足太陽膀胱經部位,似更合理。放痧,即古時刺絡法,是點刺選定的穴位范圍內淺表靜脈的方法。挑痧,則是連續(xù)點刺一定皮膚區(qū)的方法。這些治療方法均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故在浙江民間流行。清代桐鄉(xiāng)郭右陶曾專門寫了一本《痧脹玉蘅》的書,總結民間治痧的經驗,并將其提高到理論的高度。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古時針灸是為砭石,而后世已少用,浙江民間流傳的挑痧、放痧等法,就是古代砭法之遺。而刮痧等法雖不見經傳,而臨床確具療效,亦為民間所喜用。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癥謨》中說:“今東南人有刮痧之法,以治心腹急痛,蓋使寒隨血聚,則邪達于外,而臟氣始安”。刮痧之法,能散寒解表,祛瘀通經,考之浙江各地鄉(xiāng)間刮痧之法,主要部位在脊柱兩旁及頸項之間,適值足太陽膀胱經部位,似更合理。放痧,即古時刺絡法,是點刺選定的穴位范圍內淺表靜脈的方法。挑痧,則是連續(xù)點刺一定皮膚區(qū)的方法。這些治療方法均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故在浙江民間流行。清代桐鄉(xiāng)郭右陶曾專門寫了一本《痧脹玉蘅》的書,總結民間治痧的經驗,并將其提高到理論的高度。